返回 首页

七零夫妻养娃日常

关灯
护眼

第134章 番外三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七零夫妻养娃日常!

林薇最初在学校出名是因为贝贝,  一来贝贝长得可爱,性格也讨人喜欢,很快捕获了女同学们的心,  二则是因为她是这一批新生中,第一个带着孩子上大学的人。

之所以是第一个,而不是唯一一个,是因为在林薇出名后,陆续有学生带着孩子来学校。

因为参加七七年高考的有过去十年毕业的学生,年龄差大,  新生中不少人早已结婚生子。男人还好说,  总有女人照顾,但女人来上大学,  孩子由谁来照顾就成了大难题。

对于学生带着孩子上学这件事,学校并不支持,但情况实在困难的,  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校方也愿意通融。

但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全校加起来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大二上学期开学后,  林薇也不再带贝贝去学校,她去年十一月份满三岁,可以上幼儿园了。

小班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带着孩子们玩,教学内容并不多,  因此贝贝虽然比同学们晚一学期入学,  但不至于跟不上。人际关系上她因为性格开朗,  很快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校园生活如鱼得水。

贝贝上幼儿园头几天,林薇并不是很放心,  上课总忍不住出神。但几天后见女儿适应良好,林薇也彻底松了口气,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林薇高考成绩不错,但大学里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

大一时林薇带着贝贝,上课时难免分心,因此她成绩虽然不差,但最好的成绩也就年纪第三。

新学期开始后,林薇终于能心无旁骛地听课,再加上明明瑞瑞又长了一岁,宗绍不在家的时候他们能帮忙分担很多家务,她也能抽出更多时间学习。

因此这一年的期末,林薇蝉联年级第一。

拿着漂亮的成绩单,暑假林薇和宗绍带着三个孩子回了趟老家。

这几年外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家咀大队乍看上去却仍是林薇离开时的模样,实行的依然是计划经济,人们干活懒懒散散,每年收入刚够温饱。

日子不算很差,但也说不上好,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

但细微处并非毫无改变,比如下乡知青陆续回城或者上大学了,大队里多了几名离婚男女,比如年轻媳妇身上衣服的颜色变得更艳丽了,款式相较于往年也有改变,比如集市变得更热闹了,大家比以往更敢兜售农产品,又比如大队里,为要不要分田到户这件事吵了一轮又一轮。

因为吵不出结果,林薇作为大队里唯一的大学生,被邀请参加了年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这几年大队里参加高考的人不少,但主力军仍是下乡知青,算不得本地人,考上就走了。户口仍落在林家咀大队,只有一个人考上了中专。

当然,他也被邀请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持两种观点的人争执不休,不支持分产到户的人年纪大多比较大,经历过大运动,怕政策反复,也觉得工分制实行这么多年,突然改变太冒险。

支持分产到户的则大多是年轻人,看到了小岗村的成功例子,想做吃螃蟹的那一个。

总之各有各的理由,谁都说服不了谁。

大家争执不休时,林父问起林薇和另一人的意见。

两人意见都觉得分产到户更好,另一人也是以小岗村为例子,并说国内很多地方都开始分产到户,这是大趋势。

林薇则从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如今的形势,并指出国家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开放。

这年头的农村比较迷信文化人,他们两个大队里学历数一数二的人都这么说,反对派便动摇起来。会议结束后,由林父拍板决定分产到户,让各位大队干部辛苦辛苦,年前把这件事落实下来。

消息一出,大队上下皆喜气洋洋。

决定分产到户后林父本来有些忐忑,但看到大队里的人都这么高兴,也咬咬牙决定干了。

分产到户并不是说说而已,准备工作有很多,田地怎么分,按多少分,都是问题。

林薇虽然是嫁出去的闺女,但她姓林,再加上学历高,就被抓了壮丁。宗绍也一样,他虽然不姓林,但娶了老林家的闺女,又是当干部的,不能轻易放过。

于是这一年的春节,三个孩子跟着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玩得乐不思蜀,林薇和宗绍却忙得脚不沾地。

忙归忙,林薇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希望老家能越来越好。

所以离开前,林薇还跟父亲谈了下大队办厂的事,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带领村里人走向共同富裕。

不过林父思想偏保守,直到新年结束,林薇和宗绍带着孩子们离开,他还没有下定决心。

林薇并没有催促父亲,改革开放才刚开始,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多,踌躇观望的占大多数。她只希望父亲能有这个意识,等市场再放开些,他能敢于去尝试。

……

翻过年,林薇升上大三。

新学期林薇参加了不少校内活动,首先是校园英语角,随着国家开始引入外资,英语也渐渐热了起来。

虽然学校里非外语专业没有开设英语课,但校园里抱着收录机学英语的不再局限于外语专业学生,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了英语互助活动,办起了英语角。

林薇进大学后就开始学英语了,只是前两年她没那么多时间,都是自己抱着课本收录机学习。因为记忆力好,她学得不算艰难,纸面成绩很不错,只是说不出口。

上大三后,林薇专业课上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分给英语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听说学校有英语角就报了名,希望能跟人多交流,提高口语能力。

刚参加英语角跟人交流时林薇有点羞于开口,她说英语时总有些含糊,发音还不怎么标准。

其实这年头敢参加英语角的人都是有一定口语基础的,毕竟要跟人对话,没两把刷子真不敢上,林薇这样口语稀烂的人算是异类。

所以刚参加英语角那会,林薇还被人指桑骂槐嘲讽过。

林薇只是英语不行,普通话还是很标准的,当时就怼了回去。之后她也没退出英语角,一来参加英语角的人大多数都很和善,没看不起她,二来免费的陪练,不要白不要。

林薇骨子里有韧性,别人越说她不行,她就越要证明自己行。争吵过后,她增加了英语练习时间,在学校她去英语角练,在家她拉着瑞瑞练。

因为中学离家比较远,瑞瑞年纪又比较小,这几年他没有继续跳级,只是用上课时间自学初中内容。

初中内容相对小学要难一些,而且科目也多,所以瑞瑞学得没那么快,到去年下半年才抽出时间学英语。

而他的英语,最开始也是林薇教的。

当妈的口语就那样,可想而知瑞瑞学的也是哑巴英语,因此两人刚开始练得磕磕碰碰。不过林薇在学校有陪练,花的时间也多,而瑞瑞脑子聪明,所以不到一个月,两人的口语练习就走上了正轨。

等到学期结束,林薇不说是参加英语角的学生中口语最好的,至少也能排到前三。

另外林薇还参加了老师组织的创业小组,但因为政策还不明朗,所以小组目前组织的活动只是小打小闹。

林薇倒是做出了点成绩,中大校区大,学生人数也多,光食堂就有好几个,因为菜色都差不多,每个食堂生意也都差不多。因为小组活动,林薇主动给二食堂提供了几点建议,这学期食堂客流量有所增加,隐隐有了傲视其他食堂的势头。

于是,林薇在系里小小地出了次名。

上半年结束,瑞瑞也迎来了小考,并不出意外地拿了全市第一。

虽然有两个人跟瑞瑞同分,导致全市排名时瑞瑞名字不在最上面,但名次都是一样的,不分先后。

成绩下来后,学校和区里都有奖励,学校除了奖状外还奖励了十块钱,另有本子笔等实物奖品,区里奖励的则只有钱,五十块。

奖励发下来的那一天,明明羡慕坏了,六十块钱啊!他到现在存款都不满十块。

贝贝也很羡慕哥哥,倒不是为了钱,她看重的是荣誉。

虽然原因不同,但兄妹俩发下了同样的誓言,他/她明年/以后也要靠全市第一,拿奖状/挣大钱!

儿子争气,林薇和宗绍也很高兴,但同时他们也多了为孩子择校的烦恼。

排名出来后,向瑞瑞伸出橄榄枝的学校不少,其中不乏重点中学,比较起来,离海军大院最近的中学各方面都平平。

但是其他学校太远,瑞瑞去的话说不定得住校,问题是他四月份才满九岁,这么早住校,林薇放心不下。

宗绍也不想让瑞瑞这么早住校,倒不是担心他生活不能自理,而是这年头学校伙食都不怎么样,担心营养不够,影响儿子长个。

瑞瑞自己也不想住校,虽然他很早就愿意跟哥哥分房睡,但那是因为他们在家里,真要搬出去他心里还是会不舍的,而且他也没有做好跟那么多陌生人睡一个房间的准备。

只是基地附近的中学吧,教学质量真不行,虽然校方诚意十足,又是免学费又是给奖金,但他们家又不缺那个钱。

多的不说,小学和区里发的奖金,都够瑞瑞上完初中了。

因此,林薇还是想给瑞瑞挑个好点的初中。

就在他们犹豫不决时,事情迎来了转机,中大校园附近二中向瑞瑞投来了橄榄枝。

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初中有早晚自习,而林薇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上晚自习的。因此做决定前,林薇先和二中领导谈了谈早晚自习的事。

刚开始学校领导有点迟疑,但当瑞瑞在他们特意安排的考试中考取高分后,他们表示愿意给瑞瑞破例。

于是新学期开始后,瑞瑞开始跟着林薇去上学,中午他也是跟着林薇在中大食堂里吃,大学食堂的伙食可比中学好多了。

……

小学最后一年,明明果然比以往努力不少,不过他只考了全校第三,并没能得到区里的奖励。

但明明也得到了五块钱,学校规定的,全校第一奖励十块,第二名奖励八块,第三名奖励五块,剩下的奖品则还是老三样,奖状笔记本和笔。

虽然没能像弟弟那样考全市第一,但这并没有打击到明明的自信心,小考结束后他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他可是全校第三呢!

明明得意的时候,林薇和宗绍正在烦恼他上学的事。

还是和瑞瑞一样的问题,而且明明的选择面要小得多。

一来瑞瑞择校时,林薇有一年半才毕业,能早晚接送他,而明明上初中时,林薇已经是大四下学期,马上就要毕业;二来瑞瑞成绩优异,为了让他入学,校方愿意破例给他免了晚自习,方便他走读,明明成绩虽然不差,但显然没到瑞瑞那种让学校为他破例的程度。

换言之,明明现在只有两条路,一好学校住读,二上家门口的中学走读。

明明果断选择选择了二,他才不想住读。

明明态度坚决,再加上家门口的中学去年进行改革,分出了普通班和重点班,今年中考成绩较往年有所提升,而以明明的成绩肯定能上重点班,所以考虑后,林薇决定给他一学期时间。

如果上初中后明明的成绩能保持年级前三,就让他继续在这里读下去,如果不能,她再想办法给他转学。

为了每天能多睡半小时,晚上能少上两节自习课,上初中后明明非常努力,期中出人意料地考了年级第一。

同样考第一的还有瑞瑞,虽然他上初中后一直都是第一,但期中期末这样的重要考试,林薇总会给他庆祝一番。

这一次也不例外,林薇和宗绍带着孩子们下了次馆子。

……

前脚为庆祝明明瑞瑞考第一下馆子,后脚林薇他们就为迎接邓湘云一家子又去外面搓了顿。

周建海也调到了羊城。

通知是十月下旬下来的,但周建海交接花了点时间,十一月下旬才到。

船到那天正好是周日,宗绍打申请借了辆军用卡车,载着林薇和三个孩子去码头接人。

当天天气不错,就是风特别大,林薇人都要被吹傻了,再加上她外套不防风,冻得直打哆嗦,宗绍见状脱下外套披到她身上。

宗绍穿的是海军冬装外套,衣服十分厚实,被外套罩住的一瞬间,林薇觉得自己瞬间由冬入春。

只是宗绍里面穿的是军装衬衣,料子薄得很,虽然他脱下外套后没发抖也没喊冷,但林薇还是怕他冻着,便想将外套还回去。

但她外套还没脱下来,就听到宗绍说:“你把外套披着,我不冷。”

“今天风大,你待会别吹感冒了。”林薇觉得宗绍在逞强。

宗绍沉吟片刻说:“我穿单件衬衫,应该没有你穿着薄外套吹海风容易感冒。”言下之意,我身体比你好。

林薇:“……”行吧。

林薇披上外套,却忍不住去看宗绍:“你这样真不会感冒?”

宗绍没回答,反问:“你要抱着我给我取暖吗?”

抱宗绍当然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两年风气宽松不少,但夫妻在外搂搂抱抱仍影响不好,于是她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来递给了他:“虽然小了点,也不太防风,但……总之你将就着穿吧。”

但衣服不是宗绍想穿就能穿的,当然,就算能穿进去,他也干不出穿媳妇衣服的事,只将衣服抱在胸前,能挡一点风是一点。

而林薇在外面虽然没办法做到跟宗绍搂搂抱抱,但帮忙挡点风还是可以的,便站到了宗绍面前。

等了十来分钟,补给舰靠岸了。

搭乘补给舰的军人家属陆续下船,周建海一家子最后出来。

小石头走在最前面,他这几年长高不少,性格也沉稳了许多。走在小石头后面的是邓湘云,她怀里抱着个两岁的孩子,那是小石头的弟弟小金子。

小金子这个小名其实不是邓湘云夫妻取的,而是别人根据小石头的名字叫起来的。

刚开始邓湘云不太想叫孩子这个小名,都说小名要往贱了取,小金子这名字太富贵了。但后来叫的人实在太多,纠正不过来,她就自暴自弃,跟着喊了起来。

小金子本人倒是挺喜欢这个名字,别人这么喊他时总是答应得特别积极,但这仅限于他童年时期。

后来某部真假千金大戏爆红,小金子就不太愿意别人这么喊他了,每次都会纠正说我叫周鑫。

当然,现在的小金子并不清楚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当林薇这么喊他时,他高高兴兴地向她问了好。

最后下来的周建海不如妻子儿子轻松,手上提着两大包行李,放下行李后,他上前给了宗绍一个拥抱,分开时又捶了下他的肩膀:“你很精神啊,有外套也不穿,不怕冻着?”

不等宗绍回答,贝贝就抢着说:“爸爸不怕冻,爸爸要抱抱!”

林薇、宗绍:“……”

周建海挤眉弄眼地打趣道:“我刚才抱的够吗?要不要再抱一个?”

宗绍:“滚蛋!”嫌弃之情溢于言表。

林薇解释说:“我没想到码头风这么大,出门外套穿薄了,不抗风,宗绍看我冷就把外套给我了。”

周建海拖长声音意味深长道:“原来是要弟妹抱啊。”

见林薇不好意思,邓湘云转移话题道:“你赶紧去搬行李吧。”

“哦对,还有行李,老宗你跟我一起去?”周建海不客气地使唤宗绍。

宗绍将外套递给林薇,跟着周建海去搬行李。两人走后,邓湘云跟林薇说:“他这人就是嘴欠。”

林薇笑:“爱开玩笑嘛,明白,你们吃早饭没?”

“吃了,船上有早饭。”

林薇坐过补给舰,知道船上有吃的,这么问不过是为了引出话题:“那待会咱们先去你家,收拾完了中午去外面吃,今年基地外面开了好几家私人饭馆,味道可好了。”

邓湘云点头,又问:“羊城这边能做生意?”

“小生意还好,没什么人管,但生意做大就不好说了。”

这几年回城知青多,但工厂岗位并没有大幅度增加,造成了很多待业青年。国家安排不了工作,可他们得生活啊,那些脑子活络的,就开始做生意了。

但因为上面态度仍不明朗,大家做生意也是小打小闹,一般也就摆个小摊子,卖点吃食零嘴,敢开饭馆都算胆子大的。

根据原著剧情,这种不明朗至少会持续到八三、八四年,期间政策一时松一时紧,好的时候月入过万,不好的时候等着吃牢饭。

要不是因为这样,林薇早按捺不住了。

她不想吃牢饭,所以打算听从学校分配,等过几年局势明朗了再考虑别的。

邓湘云没想那么多,只思索着道:“崖州岛目前没什么人做生意。”

“正常,这种事越大的城市反应越快,反正咱们作为消费者,暂时不用想这么多,有馆子就下,其他的不关咱们的事。”

邓湘云笑:“也是。”

……

邓湘云家在林薇家前面两栋,也是三室两厅的户型,就是楼层略高,住顶楼。

顶楼不仅爬上爬下不方便,夏天还特别热,只是暂时没有其他空房,只能先这么住着,等以后有空房子了再琢磨换。

不过说到房子,林薇想起件事问:“你打不打算买房?”

“买房?”邓湘云愣住。

林薇点头:“国家要发展经济,肯定会大力搞开发,现在买了房,能自住,以后拆迁了也能赚一笔。”

邓湘云不太了解这些事,迟疑道:“我们现在有房子住,买了房估计住不了多久,而且拆迁这事,说不准吧。”

“就算拆迁说不准,房价上升也是必然的,当经济放开,市场就会活起来,外面那些摆小吃摊的,你别觉得他们辛苦,月收入说不定比老周工资都高。人们手里有了钱,物质需求就会逐步增加,你想啊,如果你手里有了钱,你还远不愿意一大家子挤二三十平的小房子?”

当然不愿意。

邓湘云不确定的是市场是否会放开,人们手里的钱会不会越来越多,但她想到林薇是学经济的,她这么说肯定有依据,便问:“你买房了吗?”

“看了两套房,还在犹豫。”

其实林薇早想买房,只是前几年管得严,而且愿意卖房的人也少。直到这两年,大运动期间房屋被没收的人陆续拿回自己的房子,市面上的待售房屋才多了起来。

林薇年中就在看房子,但一直没有看到心仪的,最近才相中两套,但因为价格问题还在犹豫。

不过房子她肯定是要买的,原著都说了,二十世纪“拆”字最贵,她不确定自己以后能不能当上富一代,但这个拆一代她当定了!

https://www.lusetxt.com/books/14060/14060603/243625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usetxt.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usetxt.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