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1978合成系文豪

关灯
护眼

第321章 贾平凹捡回了一条命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1978合成系文豪!

朱琳跟着北影厂的人先回京城了,江弦被路遥留着在西安多呆几天。

他住进《延河》杂志的招待所,很多西安本地的作家都过来拜访。

其中就包括贾平凹。

江弦和贾平凹也认识。

那会京城开座谈会,他给一群作家讲野史来着,贾平凹也在其中,两个人对此都印象深刻。

就这么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和江弦凑到了一块儿。

“三驾马车”各有特色。

路遥因为是陕北人,挖掘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结合的陕北广大地区。

陈忠实是关中人,挖掘关中民俗风情和文化是他的兴趣点。

贾平凹老家在陕南,他的绝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现实、当代陕南的生活。

这仨人的性格也各有特点。

贾平凹年纪最小,也显得比较单纯,看见路遥身上又是好烟又是咖啡,就特别羡慕他的奢侈生活。

“咱去爬华山吧。”贾平凹提议。

江弦没有说话,路遥则是去或不去都行。

陈忠实开口推脱,说自己岁数大了,腿脚不好,爬不动。

“江弦同志来一次,多难得的机会,就当一起去采风。”贾平凹极力劝说。

作家就是有这个好处。

若是说去哪里玩,一般都要老成沉稳的推脱上那么两句,但若是把玩改成采风,心里立马就不会抵触了。

毕竟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玩呢。

陈忠实很快被贾平凹说动了,江弦算是客人,想着去华山看看也行,还有一些个《延河》杂志的编辑也商议着一块儿去。

一趟华山之行,有着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同行,江弦本以为会是挺愉快的事儿,结果在贾平凹这儿闹出了幺蛾子。

临近出发,江弦和陈忠实路遥等了一会贾平凹,结果有人捎来口信,说贾平凹不去了。

明明定好的事儿,说不去就不去了?

江弦一琢磨,该不会是贾平凹这小子趁着他们出去玩自己偷摸写稿卷他们吧。

应该不能。

行程紧密,既然贾平凹说不去了,江弦他们只好按计划去华山玩了三天。

江弦跟着“两驾马车”在华山玩了三天回来,才听说贾平凹出事儿了,命都差点儿丢了。

三人连忙去探望贾平凹,询问情况,贾平凹只是委屈巴巴的抹着眼泪,交给他们一封信,题目叫“临行话”。

什么叫临行话呢?就是临死前的话,也就相当于是一封遗书。

江弦他们吓了一跳。

翻开一看,信里先是叙述了贾平凹与妻子的恩怨纠葛,后又写愧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后还交代,自己存下的四千元稿费一定要留给女儿上学,万不可挪作他用。

嗯,这个女儿正是浅浅同志。

江弦他们吓了一跳,以为贾平凹要寻短见,结果一问才知道,贾平凹比他们想的更快一点,他早就寻了短见。

怎么回事呢?

时间还要回到华山之行以前。

那天大家约好日子出发,这边陈忠实通知完了前脚刚走,贾平凹就坐不住了,催促整理东西的妻子快一些。

贾平凹的妻子叫韩俊芳。

临近出发,韩俊芳煮上了鸡蛋,打算带到山上去吃的。

但贾平凹火急火燎,着急出发,就表示:“这鸡蛋就先别煮了,大家都带着吃的,到时候上山了吃别人的也行。”

韩俊芳不允。

“那哪行?”

她觉得,这鸡蛋煮都煮上了,去华山一去这就是好几天,等回来鸡蛋还不都坏掉了?

多浪费呀。

贾平凹就有点红温了。

心急之下,他找了根通条戳弄煤炉子,打算摆弄一下火,好让鸡蛋熟的快点。

无奈他火急火燎,手上功夫着急了些,一不小心就把炉子给掘翻了。

这下完了,鸡蛋煮不了。

贾平凹看这么情况,索性说那就不要了,咱们就出发吧。

结果韩俊芳呢,依然是舍不得这几个鸡蛋,不听贾平凹的,又把这些鸡蛋拿到邻居家的柴火灶上继续去煮。

这下可把贾平凹给激怒了。

第一次煮也就罢了,可当煤炉坏掉之后怎么还非要到邻居家去煮?

一想到江弦他们还在等着自己,而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又毫无威信。

贾平凹气的红着脸粗着脖子,舀了一瓢凉水,直接冲去邻居家,给邻居家的灶子上浇了凉水。

这凉水浇在灶子上,也浇在了韩俊芳的心上。

然而不是把她浇透了,反而像是浇了烹油,把她内心的怒火点燃了。

夫妻俩随即开始大吵大闹。

在与韩俊芳剧烈争吵之后,贾平凹一怒之下,便写下了这篇“临行书”。

然后他就回到屋里,摘下屋里的灯泡,直接用手去摸,企图触电,自绝于人世。

幸亏他当时姿势是站着的,即便被击倒了,只是手臂被打伤,人倒无大碍,贾平凹也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你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做事情还这么冲动。”陈忠实庆幸的同时,不忘教训贾平凹两句。

“我要被她气死啊。”贾平凹抹着眼泪,还委屈巴巴的。

江弦也是意外,贾平凹的文字中透露着理性,没想到却是脾气这么大的性格。

“嫂子呢?”他看了一眼家里。

“回村里去住了。”贾平凹回答说。

“大。”这时候从里屋出来个一点儿大的小女孩,迷茫的看着这些来人不知所措。

“大”在西北话里就是爹的意思,西北人对父亲的称呼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大”。

“这是.你闺女?”江弦询问道。

贾平凹抹干净眼角,点点头,“我闺女,浅浅,今年两岁多,还不到三岁。”

“.”

江弦就感觉挺奇异的。

看着那个有点丑的小女孩。

呃,贾浅浅,还是不到三岁的贾浅浅。

这个年纪显然还不会在诗里写屎尿屁了,但是玩的绝对是屎尿屁。

虽然江弦知道他闺女的那些出名事儿,不过他也不好在这会儿做什么。

要是贾平凹他闺女二十岁,或者十几岁,江弦还能批评批评她的文学创作。

人都不到三岁,不管干啥,那都是他欺负小孩儿。

“叫beibei。”贾平凹抱起小女孩。

他闺女浅浅学了一句,贾平凹又指指江弦,纠正道:“这个不是beibei,这个是达达。”

beibei就是年纪比父亲大的叔叔,达达就是年纪比父亲小的叔叔,江弦比贾平凹年纪小,所以被喊达达。

江弦暗自感叹,这是继王安忆之后,又多出了一个大侄女。

“俊芳这是把你和浅浅爷俩扔在家了?”陈忠实问。

贾平凹点点头,面露苦涩,“这日子我是过不下去了。”

“你们两个要各退一步嘛。”

江弦劝说道:“这件事你们双方都有错误,但是我要说你,贾平凹同志,都三十出头了,怎么还能犯小孩子脾气?

你应当清楚,妻子的义务就是勤俭持家,不浪费鸡蛋是正确的举动,至于触电的事,那就更倔了,更不应该。”

江弦逮着贾平凹一顿训。

他虽然年纪比贾平凹小,但因为在文坛的成绩斐然,贾平凹本能的将他当做文学上的前辈,所以并没产生什么情绪,低着头接受江弦的批评。

更何况江弦这一番话说的也有道理。

“你应该好好的听听江弦同志的那场报告,听了你就不会这样子。”路遥说。

贾平凹疑惑,“什么报告?”

“题目叫: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贾平凹喃喃的重复两遍。

陈忠实眼前一亮,一拍大腿,“对喽!理解万岁!夫妻之间最宝贵的就是理解啊!

小贾你就是没有做到和小韩互相理解对方,这场报告你真应该好好听听。”

陈忠实说着,自己也对《理解万岁》来了兴趣,“这是在哪里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么?”

“是江弦在燕大,乃至于京城市里组织的一场报告。”路遥刚从京城回来不久,比较熟悉情况,“你们没去京城,不知道这个《理解万岁》在京城有多轰动,现场完全是盛况一片。”

“哪里还有机会看到?”贾平凹询问说。

“这个.恐怕要让江弦同志.”

“新华书店里面应该有,《理解万岁》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了。”

路遥正说着,江弦打断了他。

他可不想单独拉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个人组织一场报告。

“当时在燕大开展结束以后,反响很好,新华社的同志就提出一个想法,想给我出版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内容非常的全面,比我亲自讲的更加广泛。”

“新华社出版?”

贾平凹听的羡慕不已。

能让新华社出版,等同于说这篇文章在新华社的编辑们眼中,是完全可以在《人民X报》《半月谈》这类顶尖刊物上发表的水平,甚至更高一筹。

陈忠实和贾平凹都有些心痒,于是马上前往钟楼东北方向的西安老新华书店。

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店,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书籍最多种类最全的书店营业楼,负责整个西北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

因为位于钟楼东北角所以又被称为钟楼书店。

江弦跟在陈忠实他们后面进去,书店的内部面积还挺大。

这会儿买书不是自己挑,而是隔着柜台让售货员帮忙拿书。

“陈忠实老师!”

营业员是个年轻女同志,认出陈忠实以后,惊喜的捂住嘴,跟在街头偶遇了个明星似得激动。

“你认识我?”

“您忘了,您在我们书店开过签售会。”

“哈哈。”

陈忠实回头看了几人一眼,笑的有点得意。

“您需要点什么?”营业员非常敬业,追星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

陈忠实正要开口,一个身穿中山装、一脸斯文相的女同志冲了过来,一下子拉住营业员的手。

“同志,《理解万岁》还有么?”

营业员看了陈忠实一眼,“这位女同志,我先帮他.”

“没关系,让这位女同志先买吧。”陈忠实面容和善的说,言语间非常客气。

女同志也通情达理,知道她插了别人的队,面露不好意思之色。

“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也是太着急,为了这本《理解万岁》,我已经跑了好几个售报点,要么就是没有,要么就是卖光了,太难买了。”

眼见这么巧合的碰上一个同样购买《理解万岁》的女同志,陈忠实来了兴致,和她聊了起来。

女人自己解释说,她是一名工人,今天偶然间听朋友讲起她在《理解万岁》上看到的故事,听完以后非常的感动,非常想要买来这本书亲自看看。

没想到一脸跑了很多地方,都没买到,这才来到距离她住处比较远的钟楼书店。

陈忠实向售货员说,“我也和这个女同志一样,要一本《理解万岁》。”

女人听了觉得很巧,“您也买这本书?”

“是啊。”

陈忠实笑着看了一眼身后的江弦,解释道:“我听说这是江弦同志的作品,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想要找来阅读阅读。”

“哟,您是江弦同志的读者啊。”

女人眨了眨眼,感叹道:“江弦同志是个好作家,他和其他的作家不一样,这个作家有良心,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所以才能写出《花环》这样好的。”

“是啊。”

陈忠实点点头,又瞄了一眼身后的江弦,刚才的得意劲儿一下子全收起来了。

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下发生,女人这样发自肺腑的夸江弦,说明江弦是真正写作写到了人民的心坎儿里头。

这是每一个作家都羡慕的境界。

等售货员取来《理解万岁》以后,一看,果然是新华社的新华出版社出版。

陈忠实和贾平凹捧着一读,被感动的稀里哗啦。

不仅是为边关将士们的品质,更是为江弦提出的这种思想、这种理念。

“我明白了,我是应该给小韩道歉,我没有理解她。”脾气大的贾平凹这一刻终于不再觉得委屈。

陈忠实颇感不可思议。

他说了半天,贾平凹仍是我行我素。

结果看了江弦这么一篇文章,贾平凹就想通了,不觉得委屈了。

可见江弦不仅已经具备发掘本质的能力,还能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大众,引发大众产生思考。

陈忠实莫名想到鲁迅先生。

这一刻,不能说他在江弦的身上看到几分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如此年轻的江弦,着实已经在向那样的文学家靠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