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泪湿红尘

关灯
护眼

第三百八十五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泪湿红尘!

——庙会烟火中的民生百态

春日。

阳光仿若灵动的精灵,轻盈地跃落大地。

那暖煦的光辉,恰似一层轻薄的金纱,温柔地为世间万物勾勒出熠熠生辉的轮廓。

丝丝缕缕的暖意,如同母亲轻柔的抚摸,缓缓渗进每一寸肌肤。

杜甫听闻当地筹备已久的盛大庙会已然开场,心中满是期待。

他深知,这是个感受民俗风情的绝佳契机,于是欣然前往。

还未靠近庙会,欢快鼎沸的人声便如潮水般涌入耳中。

笑声、呼喊声、交谈声相互交织,奏响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乐章。

杜甫加快脚步,随着人流朝着庙会的方向走去。

途中,他瞧见几个孩童手持风车,嬉笑奔跑而过,风车在风中呼呼转动,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庙会周边,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盛放,犹如一片灿烂的金海,向着远方无尽延展。

微风轻柔拂过,花海泛起层层叠叠的金色波涛。

馥郁的花香悠悠弥漫在空气中,深深吸上一口,那股甜香便顺着鼻腔,缓缓沁入心肺,令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一踏入庙会,眼前瞬间被涌动如潮的人群填满。

人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色彩斑斓的装饰挂满了摊位与长廊,红的灯笼,恰似燃烧的火焰,跳跃着喜庆的光。

绿的绸缎,仿若流淌的碧水,灵动而柔和。

五彩的糖人儿,宛如梦幻的艺术品,精致又迷人,让人目不暇接。

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热气腾腾的茶汤,升腾着袅袅雾气,醇厚的香气弥漫开来,勾人馋虫。

刚出锅的炸糕,外皮泛着诱人的金黄,酥脆得恰到好处,轻轻咬上一口,香甜的馅料瞬间在口中爆开,滋味四溢。

食客们大快朵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

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质朴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人心。

舞龙舞狮的表演率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巨龙在舞龙人手中蜿蜒翻腾,金色鳞片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宛如璀璨星辰坠落人间。

巨龙每次昂首,都伴随着人群此起彼伏的惊呼声,那威猛的气势,仿佛要冲破云霄,直上九天。

狮子则身姿矫健,时而高高跃起,似要触摸天际的云朵。

时而灵活翻滚,像灵动的精灵在欢快嬉戏,它身上的绒毛随着动作轻轻抖动,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与此同时,激昂的锣鼓声震耳欲聋,紧密而有力的鼓点,仿若急促的心跳,每一声都重重地敲击在人们的心尖,为舞龙舞狮的表演增添了热烈欢腾的氛围。

杜甫身旁站着一位满脸兴奋的中年汉子,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涨红了脸,扯着嗓子大声喊道:“这舞龙舞狮可真是太精彩啦!每年就盼着庙会能看这场热闹!”

说着,还用力地拍了一下大腿,眼神中满是自豪与期待。

杜甫微笑着点头回应,眼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确实,如此精湛的技艺,尽显百姓对生活的热爱,着实令人赞叹。”

中年汉子兴致勃勃,又眉飞色舞地说道:“客官您是外地人吧?我们这儿的庙会,年年都这么热闹,这些表演都是大家伙儿精心准备的,就为了给大伙图个乐子!”

杜甫拱手行礼,身姿挺拔,礼貌地说道:“在下杜甫,初来宝地,有幸见识如此盛会,实在是人生幸事。”

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庙会的趣事,从儿时偷拿压岁钱买糖人儿,到为了占个好位置看舞龙提前大半天来占座,中年汉子讲得绘声绘色,杜甫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间,两人仿佛成了多年的老友。

正聊得兴起,不远处传来一阵惊呼。

原来是杂耍艺人在展示高超技艺。

一位艺人在高空走钢丝,钢丝在日光下闪烁着寒光。

他每迈出一步,脚下的木板便发出轻微的“嘎吱”声,引得观众的心都悬了起来。

他的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神情专注,稳稳地向前移动。

另一位在飞旋的大缸上表演,大缸飞速旋转,发出呼呼的风声。

艺人在上面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身上的衣物也随着动作烈烈作响,现场惊叹声此起彼伏。

杜甫被这惊险的表演深深吸引,不禁感叹:“这些艺人当真是艺高人胆大,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中年汉子也附和道:“是啊,他们从小就开始练,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就盼着在这庙会上能让大伙瞧个稀罕。”

随着人群的涌动,杜甫渐渐与中年汉子走散。

他继续在庙会中漫步,欣赏着这热闹的景象。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笛声悠悠传来。

笛声如潺潺溪流,又似绵绵细雨,轻柔地穿透了周围的喧嚣。

杜甫循声而去,只见一位盲人老者席地而坐。

老者身着朴素衣衫,面容清瘦,却透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气质。

他的手指在笛孔上灵活地跳动,那双手布满老茧与青筋,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他手中的古朴笛子虽饱经岁月摩挲,颜色暗沉,却在老者的吹奏下,流淌出令人心醉神迷的旋律。

曲调哀伤,如泣如诉,仿佛在细细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

杜甫走到老者身边,蹲下身子,地面的凉意透过衣裤传来。

他轻声问道:“老人家,您这笛声如此动人,却满含哀愁,可是有什么心事?”

老者停下吹奏,微微叹息一声,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的笑容:“公子,我不过是个瞎眼老头,靠着这笛子换口饭吃。这世间的苦,都在这笛声里了。”

杜甫心中一阵刺痛,又问:“如今大唐盛世,难道百姓生活还如此艰难?”

老者苦笑一声,嘴角微微下垂,说道:“公子,您是没见过底层百姓的日子,表面上看着繁华,可赋税沉重,像我这样的人,就算拼了命,也只能勉强糊口。”

杜甫不禁想起自己一路游历所见,许多百姓确实生活困苦,看似繁华的盛世下,原来隐藏着如此多的无奈与艰辛。

杜甫静静地坐在老者身旁,眼神专注,沉浸在这哀伤的笛声中。

此刻,周围的喧嚣渐渐远去,世界仿佛只剩下这动人的旋律。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杜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将一些铜钱轻轻放入老者面前的碗中,铜钱与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这寂静的氛围中格外清晰。

老者似有所感,微微点头致谢,饱经风霜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就在这一瞬间,杜甫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跨越阶层与苦难的强大感染力,那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从庙会回到住处,杜甫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庙会上的热闹场景和盲人老者的沧桑面容,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他起身坐在窗前,月光洒在桌上,映照出他沉思的面庞。

他回想着庙会上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提笔写下:“盛世繁华映眼前,笙歌笑语舞蹁跹。盲翁一曲哀音绕,惊醒世人看苦艰。”

这首诗,既是对庙会的总结,更是对大唐社会的深刻反思。

此后,杜甫在游历中,总会将所见所闻与庙会的感悟紧密融合。

一日,他路过一片农田,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挡地照射下来,皮肤被晒得生疼。

农民们弯腰劳作,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汗水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

他们的脊背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脸上刻满了疲惫与无奈。

然而,即便丰收在望,他们的面容依旧充满疲惫与忧虑。

杜甫心中疑惑,上前问一位农民:“大哥,眼看就要丰收了,为何还如此愁眉不展?”

农民叹着气,无奈地说:“先生有所不知,这收成虽好,可赋税沉重,交完租子,剩下的粮食怕是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家里老小吃不饱,这心里哪能踏实啊。去年闹了旱灾,收成不好,还欠了地主的债,今年就算丰收,也得先还债,日子实在是艰难。”

杜甫想到庙会上盲人老者的艰难处境,深知这些农民虽辛勤耕耘,却仍难以解决温饱。

他感慨万分,写下“农人种地汗湿衫,谷满仓时腹未安。盛世应怜百姓苦,莫教温饱亦成难。”

以此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

又一次,杜甫路过一座破败的村庄。

村庄里房屋坍塌,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

曾经的热闹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死寂。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坐在废墟旁,眼神空洞,默默流泪。

杜甫心中一阵酸楚,走上前去,脚下踩着破碎的砖瓦,发出“嘎吱”的声响。

他轻声询问:“老人家,这村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老妇人哭诉道:“前些日子战火纷飞,军队打过来,烧了我们的房子,死了好多人,我们这些活着的,也没了家,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我的儿子也被抓去充军了,到现在都没有音信,我这把老骨头,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他回来。”

杜甫联想到底层百姓在战火中的悲惨遭遇,悲愤不已,写下“战火纷飞毁旧庄,苍生泣血路茫茫。和平未得安居日,盛世何言岁月长。”

希望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诗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人们从他的诗句中看到了真实的社会百态,感受到他对百姓深深的关怀。

他的诗歌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心中被忽视的角落,引发了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杜甫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充满艰辛与希望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前行,用他的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