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泪湿红尘

关灯
护眼

第三百八十七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泪湿红尘!

——科举前夕:梦想与阴霾笼罩

科举的日子日益临近,杜甫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深夜,他常常从梦中惊醒,梦中是考场失利的场景,冷汗湿透了他的衣衫。

但每次惊醒后,他都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重新点燃蜡烛,继续诵读经典。

寂静的夜里,伴着远处传来的犬吠声,杜甫在昏黄的烛光下为梦想奋力拼搏,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着科举之日能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

科举前夕,杜甫为了放松心情,外出漫步在长安街头。

他走进一家茶馆,刚一坐下,便听到邻桌的书生们正热烈地讨论着时事学问。

他们各抒己见,言辞激烈,杜甫被他们的讨论所吸引,忍不住加入其中。

在交流中,他发现长安的学子们果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对各种问题都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让他深感压力的同时,内心的斗志也被彻底激发。

他意识到,要在科举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埋头苦读,还需不断与他人学习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

回到客栈后,杜甫更加努力地备考。

他不仅认真复习经典着作,还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深入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常常熬夜书写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感悟,他深知,每一份努力都可能成为他在科举中取胜的关键。

终于,科举大考之日来临,那气氛犹如一场即将打响的激烈战役。

破晓时分,晨曦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微弱,仿佛还未从沉睡中完全苏醒。

杜甫所住客栈外,街边的幌子被狂风猛烈抽打着,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呐喊助威。

风如锋利的刀刃,割过杜甫清瘦的面庞,他早早起身,静静地伫立在斑驳的铜镜前。

镜中映出他略显憔悴的面容,长期的苦读与思虑,让他的脸上多了几分疲惫,但他的轮廓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坚毅。

他的眉毛紧紧蹙在一起,仿佛凝聚着多年来的抱负与忧愁。

望着镜中的自己,杜甫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多年苦读即将迎来检验的紧张,又有对未来仕途的无限憧憬。

“多年来,我日夜苦学,就是为了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我绝不能辜负这些年的努力。”

他在心底默默为自己打气,眼神愈发坚定,仿佛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

他双手轻轻拿起那件洗得发白却依旧整洁的衣衫,手指轻轻捏起衣角,一下一下仔细抚平褶皱,不放过任何一处弯折,连袖口的针脚都一一捋顺,仿佛在整理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他多年来的抱负与梦想。

大唐的科举,犹如一座独木桥,承载着无数寒门子弟的梦想与希望。

考试科目繁杂,经史子集、诗赋策论,无一不考验着考生的学识与才情。

一旦高中,便能踏入仕途,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杜甫自幼沉浸在诗书的世界里,心怀匡扶天下的壮志豪情。

早年游历四方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这也让他入仕为民的决心愈发坚定。

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信心,他阔步迈向考场,身姿挺拔如松,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踏出的声响仿佛在重重地叩问命运的大门。

他的眼神炽热而坚定,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然,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自己的雄心壮志。

此时,他的内心犹如翻涌的大海,往昔苦读的画面如潮水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多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我定要在考场上挥笔如剑,让世人见识我的抱负与才华,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就在他踏入考场大门的瞬间,肩膀被一只有力的大手重重拍了一下。

杜甫猛地回头,只见好友郑虔满脸笑意,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晨光中格外耀眼。

郑虔不仅诗、书、画样样精通,性格也十分豪爽,平日里与杜甫无话不谈。

他双手高高抱拳,声音洪亮地喊道:“子美兄!今日乃大比之期,瞧你这容光焕发的模样,恰似当年贾长沙年少成名,此番高中,简直轻而易举!”

说着,还用力摇晃着杜甫的肩膀,那股热情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信心都传递给杜甫。

郑虔说话时,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兴奋劲儿仿佛已经看到了放榜时两人的名字高高在上。

杜甫则微微颔首,嘴角上扬,眼中既有对郑虔的认同,又带着一丝内敛的紧张。

二人求学路上偶然相识,因志趣相投,从此结伴同行,相互鼓励,一心只为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实现远大抱负。

杜甫先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暖阳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他眼睛明亮,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连忙双手抱拳回礼,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致广兄过奖了。你我多年效仿古人,刻苦攻读,只为今朝能蟾宫折桂。我对致广兄的才学深信不疑,此番应试,你我定能同榜题名,如房玄龄、杜如晦那般,共辅明主,成就大业。”

此刻,杜甫的心底既有对二人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又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

他深知这场考试对他们的命运而言,犹如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暗暗期许两人多年的深厚情谊,能在未来的仕途上延续,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两人并肩走进考场,场内烛火轻轻摇曳,昏暗的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这场命运的较量,营造出一种紧张肃穆的氛围。

考场上,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考生们正襟危坐,神色紧张,每一个人都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整个考场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那声音仿佛是时光的沙漏,一点点记录着他们的努力与希望。

坐在考桌前的杜甫,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要将考场中的紧张气氛全部吸入体内,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他闭上双眼,眉头紧锁,双手在膝盖上不自觉地握紧成拳,指节泛白,似在凝聚全身的精气神。

片刻后,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面前的试卷。

待试卷发下,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迅速浏览题目,瞬间把握了主旨与要点。

他身旁放着那只陈旧却整洁的布包,里面装着他视若珍宝的笔墨纸砚。

那支毛笔,笔杆已被磨得光滑,每一处磨损都承载着他多年苦读的回忆。

砚台虽朴实无华,却凝聚着无数日夜的思考,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坚持与执着。

刹那间,杜甫的脑海仿若有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画卷缓缓展开,笔锋在纸张上快速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似春蚕咀嚼桑叶般专注,又像雨点敲击窗户般急切。

他的思绪如汹涌奔腾的江河,平日里积累的学识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

从经史子集的旁征博引,到对当下时政的深刻剖析,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他挥毫泼墨,描绘山川的壮丽雄伟,抒发对山河的炽热热爱。

论述民生的疾苦艰难,表达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阐述报国的坚定志向,展现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决心。

他将对家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试卷之上,仿佛在书写自己一生的追求与信念。

考试过程中,杜甫全神贯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与外界隔绝。

偶尔遇到难题,他眉头紧皱,额头上浮现出深深的沟壑,牙齿下意识地咬住下唇,手中的笔在桌上轻轻敲击,似在与难题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

此时,他的心中闪过一丝焦虑,“这题有些棘手,难道我真的要被难住?不行,我不能停下,多年的积累,一定能找到思路。”

但很快,他便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镇定下来,冷静思考,巧妙地化解了一道道难题,笔下的文字愈发流畅,仿佛是从灵魂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

他不断在心底给自己打气:“不能慌,多年的努力不能白费,我一定能应对。”

然而,彼时的杜甫浑然不知,考场之外,一场黑暗的阴谋正悄然展开。

在深宅大院的密室之中,烛光摇曳不定,昏暗的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无数张狰狞的面孔,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