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泪湿红尘

关灯
护眼

第三百九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泪湿红尘!

——盛世余晖下的苦难长歌

暮霭沉沉,仿若一幅黯淡的卷轴,缓缓铺展,将天地笼罩其间。

杜甫,这位心怀天下苍生的诗坛巨擘,拖着仿若被尘世疾苦灌满铅的沉重步履,踏入那简陋逼仄的客栈。

客栈内,陈旧的木梁上挂着几张破落的蜘蛛网,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角落里堆积着厚厚的灰尘,地面的石板因年久失修而高低不平,杜甫每走一步,都发出沉闷的声响,似在与这破旧的环境一同叹息。

屋内昏暗如墨,恰似他此刻被阴霾紧紧包裹的内心,心潮翻涌,久久难以平息。

彼时,大唐盛世的余晖逐渐黯淡,安史之乱的战火如恶魔的爪牙,无情地撕扯着这片土地。

安禄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已逼近洛阳,百姓们拖家带口,四处逃亡,田园荒芜,饿殍遍野。

这一切,都如阴霾般笼罩在杜甫的心头。

长安城中,贫富之间那道仿若天堑的鸿沟,犹如一道狰狞且难以愈合的创口,深深剜刻着他的灵魂。

朱门之内,权贵们肆意挥霍,“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山珍海味罗列满案,绫罗绸缎缠身。

杨国忠,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其府邸更是奢华至极。

他的妻妾们常常出现在长安水边,身着从西域进贡的精美丝绸,绣着异域风情的花纹,佩戴着南海稀世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她们前呼后拥,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在河边回荡,尽显奢靡之态。

而陋巷之中,百姓们却在生存的泥沼里苦苦挣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这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般强烈的反差,如汹涌的怒潮,一次次猛烈冲击着他的内心,同时也点燃了他创作的熊熊烈火。

此时,好友李明匆匆而至。

见杜甫满面愁容,李明快步上前,眉头微皱,眼神中满是担忧,一只手不自觉地搭在杜甫的手臂上,用力地捏了捏,关切问道:“子美,听闻你近日四处走访,目睹诸多世间不公,心中定是烦闷难安吧?”

杜甫长叹一声,眉头紧蹙,忧色难掩:“贤弟,这长安城中,权贵奢靡无度,百姓困苦不堪,如此天壤之别,叫我怎能不痛心疾首!正如古人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今安禄山叛军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而杨国忠之流却在朝堂结党营私,致使朝政腐败,这世道,实在是艰难啊!”

李明无奈劝道:“子美,我深知你的忧愁,可这世道艰难,凭你一人之力,又能改变几何?”

杜甫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语气铿锵:“我虽人微言轻,但手中这支笔,定能化作揭露真相的利刃,为百姓振臂发声!纵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我也要一试!”

杜甫大步迈向那张破旧不堪的书桌,桌角磨损严重,摇摇欲坠,似在低诉着岁月的沧桑。

昏黄黯淡的烛火,在幽暗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无情吞噬。

微光之下,他紧皱的眉头与满是忧思的面容愈发清晰。

桌面的纸张被微风轻轻拂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宛如在急切地催促他倾诉心底的万千情愫。

他创作时,常常忘记吃饭,饭菜摆在一旁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盯着眼前的纸张,手中的毛笔不时蘸墨,墨汁滴落在桌面上,形成一小滩黑色的印记。

创作《兵车行》时,他的思绪飘回街头巷尾。

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百姓,恐惧绝望的眼神仿若就在眼前。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诗句从笔下缓缓流淌而出,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战争的深切控诉,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之情。

他仿佛看到,战车滚滚前行,扬起漫天尘土,遮蔽了日光;战马嘶鸣阵阵,满是悲壮与无奈;出征的士兵神色凝重哀伤,眼神中透着对未知前路的恐惧,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他们的身后,送行的亲人哭声震天,“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那哭声中满是不舍、担忧与绝望,却又无力改变命运的轨迹。

想到安禄山叛军的暴行,以及百姓们在战火中的悲惨遭遇,杜甫的悲愤之情更甚,笔下的诗句愈发沉痛。

李明在一旁静静看着,待杜甫停笔,忍不住开口:“子美,你这诗写得如此沉痛,可权贵们又怎会在意呢?”

杜甫抬头,目光炯炯,坚定地说:“哪怕只有一人因我的诗,看到百姓的苦难,我便没有白写。我相信,这些文字终会如点点星火,燃起正义之光。就像元好问评价诗之力量时所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我的诗,便是要为这世间苦难作笺注!”

构思《丽人行》时,客栈外夜色如墨,万籁俱寂,偶尔几声犬吠,打破这夜的寂静,更添几分孤寂。

杜甫闭目,长安水边的奢靡场景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他睁眼,眼神中满是愤懑与悲悯。

他想到杨国忠及其妻妾的奢靡模样,那些贵族丽人在水边的傲慢与放纵,与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切奢华都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是对百姓血汗的无情掠夺。

他的笔在粗糙泛黄的纸张上缓缓移动,似在与不公的世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他轻声低吟,眼前浮现出那日阳光明媚,渭水河畔垂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繁花似锦,本是一派美好的春日盛景。

然而在他心中,却满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因为这繁华的背后,是百姓的悲惨生活,是他们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无奈。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他笔触加快,脑海中贵族丽人纷至沓来。

她们身着华丽的绫罗绸缎,绣着精致的花鸟图案,裙摆拖地,如行云流水;手持绘有山水的团扇,轻摇慢摆;发髻高耸,插满金银珠宝,光彩夺目。

她们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在河边回荡。

而她们的身后,奴仆们毕恭毕敬,眼神中满是谦卑与无奈,与丽人的高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唐朝,贵族与奴仆等级森严,贵族尽享荣华富贵,奴仆却饱受压迫,生活困苦不堪。

诗作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杜甫的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

他不再是那个专注于个人理想的年轻书生,而是以笔为剑,刺向社会的黑暗,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他的诗作在长安文人中迅速传播,有人惊叹于他的才华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赞赏他批判现实的勇气;也有权贵对此不满,认为他诋毁朝廷、扰乱民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