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重生之助力华夏崛起

关灯
护眼

第233章 报纸引发的蝴蝶效应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重生之助力华夏崛起!

报纸在华夏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信息获取、知识学习还是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特别在网络还不发达、刚刚萌芽、尚未普及的那个年代。

路上随处可见的报亭,挎着报纸四处销售的小报童,从早上一开始,就异常忙碌。

“今天的《晨报》非常精彩。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最新消息看一看,精彩故事瞧一瞧。”

“《晚报》今天回报读者,慷慨爆更。最热故事连载连出两章,情节有趣,非常好看。”

报童唱卖的,一般都是娱乐性比较强的报纸,便于推销,也容易销售。

而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纸和期刊,一般都是单位或者个人订阅。

邮递员顶着晨曦,骑着单车,穿街走巷,送报送书。

京城印刷厂也是老牌企业,和柳水印刷厂一样,曾经也是无比辉煌。

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基本也差不多。

全面展开市场竞争后,被小印刷厂挤兑,被盗版图书冲击,被各种客户压价,经营状况也非常不好。

当前同样是靠政府支持,靠银行续血,勉强维持。说不定什么时候,最后的一根稻草,就压倒了这个曾经的骆驼。

老厂长王红星,一如既往地早早到了工厂。他步履沉重,精神不振,面色依旧很难看。

半年的报表,财务已经提前做好了。他昨天初步看了一下,就感到血压有点高,头晕手麻,连忙停住了。

干了一辈子的印刷工作,得了一身的基础疾病。颈椎不好,腰椎突出,血压高,血脂高,身体基本垮了一半。

这些他都可以不在乎。但如果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厂子,在他的手里经营下滑,直接关门,进行破产重组。

他觉得自己,将成为工厂的罪人,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对不起全厂职工的跟随。

甚至逢年过节,也没脸面再去看他的各位师父、师娘。

昨天下班前,他就安排了任务。今早8点,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分析半年经营状况,拿出有力的措施。

他自己地来的更早,准备再认真看看报表,也想点措施出来。

看门口的大爷,也是厂里老员工了,比厂长资格还老。王红星进大门时,他正拿着大扫把打扫大门附近的卫生。

大爷一眼就看出,王厂长的精神不好,面色很差。虽有些同情但不多,内心中,更多的是埋怨。

毕竟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这个厂子不行了,厂长是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

不过这么多年了,交情一直也算可以,就没落井下石说啥风凉话。只是随口说了一句。“红星,办公室还没来人。今天的报纸,放你门口窗台上了。”

王红星随口应了一下,“张哥,我知道了。”

心里却想,现在哪里还有心情,看什么报纸啊!他其实内心,多少还是有点儿羡慕这个看门的老张。

老张比他入厂还早,岁数比他还大。但印刷技术不好,早早调整到了后勤岗位,后来就来看大门了。

现在老张身体很好,据说还能喝一斤酒,精力很是旺盛,晚上还能搂着婆娘睡觉。

王红星早已是力不从心了,甚至也没啥想法了。印刷厂的重担,把他快彻底压垮了。

7点50分,王红星到了工厂的会议室。

看着这些中层干部一个个地谈笑风生、稀稀拉拉地进入,他心里的怨气越来越重。

“李主任,你记录一下。8点钟不到会的,记为缺勤,扣一天工资。”

“王厂长,咱们都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再扣钱,是不是不太合适啊?”坐在身边的办公室主任,悄摸声给厂长提着建议。

没有经营能力、拿不到订单、发不出工资的厂长,在工厂里,是真心没有多少威严的。

工人没有多少文化,要靠技术吃饭的,凭工资生活的,人家不管你什么级别。

“什么正处、副处,不发工资,我就不会和你好好处。”

会议开的还是非常沉默,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各讲各的困难。要不是王红星有准备,提前吃了降压药,估计又要头晕目眩。

正在这时,办公室刚分配来,工作还不到一年的一个大学生,拿着一份报纸,闯进了会议室,边进边喊。

“厂长,咱们工厂有救了,有救了!”

王红星觉得心跳的更快了,真是幸亏他提前吃了药。

《华夏出版社》着名记者夏露的一篇重磅新闻,《四本书救活印刷厂、两句话击溃盗版业》,刊登在了《华夏出版报》的头版头条。

王红星认真看过报纸之后,立即安排将文章复印多份。在场的所有中层干部人手一份,将经营策略会变成了讨论分析会。

自己想不出办法来,就借鉴人家的啊!

接下来的会议,就开的非常热烈和成功了。都是为了生计奔波,哪有人会不在乎自己谋生的饭碗啊!

三个臭皮匠,就可以顶一个诸葛亮,更何况这么多的专业人士。

研究了不到一个小时,几条应对措施就立即出来了。

工厂最近所有印刷的书籍,有选择地在封面上,备注“本书仅在新华书店销售。”毕竟不是所有书籍都在新华书店销售的,也有一些报亭及小书店。

有个女编辑也被启发了思路。她建议,小说类图书,也可以写上一句。

“为了您的眼睛舒适和健康,请选择正版图书。”

第一个看到报纸的大学生很聪明,也提出一个建议。看能不能出版高考文科教辅资料,甚至也可以叫《状元笔记》。

但这个需要时间和去找合适的人,只能是一个方向,短期内不能见效。

有个生产主管更机灵,他建议厂子可以去直接去联络柳水印刷厂。替他们代工生产这一套四本书,负责京城地方的销量。

既可以缓解厂子目前的困境,也能帮助柳水印刷厂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王红星的眼睛渐渐亮了,他觉得,自己要马上带队去一趟柳水。

他心里还有一个想法没说出来,他想去见见这个状元。

正和省的地区状元,肯定要到京城读书的。他们厂子离着华清、京大都不远,说不定能帮上人家什么忙。

人家需要什么,咱们就努力提供什么。这么大的厂子,这么多京城工人,应该能拿得出手,解决问题。

让状元帮咱们工厂出出点子,走出困境。这是资源互换,也是双赢。

《华夏出版报》的这篇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种情况,各种分析,还在不断地发酵、逐步推动。

此时,省城的一份以评书论事为主的报纸《石城杂评》,刊登了一篇文章,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矛头直接指向了省城公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