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之后,静姝脑海中不断浮现年羹尧在朝堂上力挺女学学生参加科举武举的画面,心中满是震惊与意外。
于是,静姝径直往翊坤宫走去。
翊坤宫的宫人们远远瞧见皇上的仪仗浩浩荡荡而来,忙扯着嗓子高声通报:“皇上驾到——”
华妃听闻,原本慵懒的神色瞬间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她赶忙精心整理了一下身上繁复华丽的宫装,抬手轻轻抚了抚发间摇曳的珠翠,迈着莲步匆匆迎出殿门。
刚到殿门口,便身姿轻盈地盈盈下拜,声音娇柔婉转:“臣妾给皇上请安,皇上今日竟有空来翊坤宫,可真让臣妾欢喜。”
静姝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的笑意,微微抬手示意华妃起身:“好些日子没来看你了,今日便来坐坐,和你说说话。”
说罢,在主位上缓缓落座,身姿优雅。
华妃忙亲自拿起桌上的粉彩茶壶,为静姝沏上一盏香气袅袅的龙井,双手恭敬地递到静姝面前,待皇上接过,才在一旁挨着坐下,眉眼含笑,神色间满是亲昵:“皇上心里惦记着臣妾,这便是臣妾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了。”
静姝轻抿一口茶,感受着茶香在舌尖散开,开口道:“今日朝堂上,你哥哥支持女学学生参加科举武举,倒是让朕有些意外。”
华妃掩嘴轻笑,神色骄矜:“皇上,这有什么可意外的?哥哥他向来对皇上忠心耿耿,最能领会皇上的心意。他心里明白皇上兴办女学的深意,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支持皇上的决策。”
静姝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笑意,看向华妃,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那你可有十足的信心?若是你教导的班上学子能在科举武举中大放异彩,朕可是要给你晋位呢。”
华妃微微歪头,神态娇俏动人,脆生生地说道:“臣妾当然有信心啦!皇上如此重视女学,悉心栽培这些学生,她们一个个又都聪慧过人、勤奋努力,这次考试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负皇上的期许。”
静姝听了,脸上笑意更浓,点头道:“那朕就等着给咱们华妃娘娘晋位了。”
几日后,备受瞩目的科举与武举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考试期间,静姝虽被繁忙的朝政事务缠身,却仍时常向负责考试的官员询问考试进展,对女学学生的表现格外关注,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后宫之中,各位娘娘们也是万分紧张,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女子参加科举,
她们时常在宫中踱步,嘴里时不时念叨着自己班上学生的名字,满心盼着她们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为自己争光,也为女子争得荣耀。
在众人的质疑与期待交织的目光中,女学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毅然踏上了科举与武举的漫漫征途。
面对县试、府试、院试的层层严苛考验,她们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眼中燃烧着炽热的斗志,仿佛要将所有的努力与汗水都倾注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
养心殿内,静姝正端坐在雕花楠木案前,手中的朱笔不时在奏折上圈圈点点,神情专注而认真,丝毫不受外界干扰。
殿内安静得只能听见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香炉中香料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悠然的气息。
这时,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在养心殿外戛然而止。
“皇上,好消息啊!”苏培盛一路小跑着进入殿内,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激动,原本尖细的嗓音此刻都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静姝微微抬眸,放下手中朱笔,轻启朱唇,声音平和却又带着几分期待:“何事让你如此高兴?”
苏培盛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芒,大声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女学的学子们可真是争气,有两名成功闯入了科举殿试,还有一名闯进了武举殿试呐!”
说罢,他忍不住又提高了声调,“这可都是皇上您英明远见,兴办女学,才有了今日这般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静姝听闻,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缓缓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期许与骄傲:“好,好啊!她们果然不负朕的期望。”
殿试当日,紫禁城宛如被一层祥瑞的薄纱轻柔地包裹着,太和殿在朝阳的映照下,琉璃瓦流光溢彩。
考生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在宫人的引领下,鱼贯步入太和殿。
抬头便能望见高悬的“建极绥猷”匾额,笔锋刚劲有力,威严庄重之感扑面而来,让每一位踏入殿内的人都心生敬畏。
众人整齐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大殿内久久回荡,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待众人起身,出题官展开明黄题卷,声音洪亮地宣读策论题目。
题目紧扣当下时政、民生、吏治等关键问题,每一题都分量极重,考验着考生们的学识、见解与智慧。
考生们迅速入座,接过试卷,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唯有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
时间一到,考生们依次呈上答卷。
考官们神情专注地开始阅卷。他们时而微微颔首,对精彩的论述表示赞许,眼中流露出欣赏的神色。
时而又轻轻皱眉,反复斟酌存疑之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每份答卷都被仔细传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经过一番认真筛选,考官们将十份最为出色的答卷呈到了静姝面前。
静姝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而专注,她轻轻翻开一份答卷,细细阅读起来。
片刻后,她抬起头,目光看向一旁的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开口问道:“张大人,依你看,这十份答卷,你有何看法?”
张廷玉微微躬身,神色恭敬,沉稳地说道:“皇上,臣以为,这份王招娣答卷见解独到,对民生问题的剖析鞭辟入里,提出的改革举措切实可行,可列为上等;而这份,文笔斐然,对吏治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也堪称佳作……”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向静姝阐述着自己对每份答卷的看法,言语间尽显对人才的重视与对科举选拔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