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我在红楼修文物

关灯
护眼

我在红楼修文物 第280节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我在红楼修文物!

石咏设了几天“预售”的时间, 纯粹是为了给这头回面世的“国库券”造势,让人们有机会能了解这种东西。在推广和普及这种有价证券上, 织金所居功甚伟。几名掌柜一起上阵, 费尽口舌, 总算是向世人说明白了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而织金所这里常来常往的女眷大多有些投资意识, 盼着手头的闲钱能再生些钱。原本大户人家可以放印子钱,那个也不需要太多本钱,来利也快, 但唯一的缺点是不合法, 罪名乃是“高利盘剥”。听说前阵子有大户人家被抄家抄出了放贷的文书,更是当了一桩重罪来处置的。

因此以前有放印子钱的人家, 现下也不敢了, 慢慢将这心思收起来。但是手上的先前依旧没处投,听说织金所发卖“国库券”, 不少人就动了心思。

这“国库券”的面额甚低, 期限也短, 不少人就打消了戒心,打算出个五两、十两的先尝试一回,如果三个月后确实钱能到手, 以后应该还有机会再多投些。主顾们大多抱着这个心理, 便在织金所你五两,我十两的登记下名字,甚至也有人想着,等到了正式发售的时候, 若是不想买了,也可以不来,不交银子就是。

就是出于这个心理,登记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常来常往外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么一回事儿,排队的人便越来越多,因为织金所跟前排起了长队,也带动了琉璃厂那个售卖点的预订,后来到琉璃厂也开始排队了,内城两处售卖的才稍有些起色。

转眼到了正式售卖的那日,石咏事先命人统计了四处售卖点预订的情况,将预订的份额全部交给售卖点,其余额度在四家之中平分。

到这时,国库券也已经准备妥当,是请了专门的套印厂,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的九万张“国库券”,每张券上都有编号和特制印鉴所盖的印章,同时还有按照编号不同而做的不同暗记,专门防伪造。

除此之外,售卖国库券还需要登记买家的名址,预留买家的印鉴或是手印儿。这些也是为了买家着想,万一国库券失落,被人捡到冒领兑付款,如果提供不了买家的印鉴,一样不会轻易被兑付走。有了这几重安全措施,众主顾多数还是放心的。

到了正式售卖这日,织金所在开门之前就排起了长队。不少事先没有预定的人家,听说织金所的限额已经不剩很多了,登时也起了好奇心,想要来分一杯羹,登时身上揣着五两,或是十两的银子,径直过来排队。

织金所为了这一日,特别从薛家借了六个账房过来,再加上原先的两个,一起工作,登时在巳正之前就将所有的份额售罄。接下来所有账房便集中精力来应对早先预售的主顾们,同时告知那些没有买到的主顾,他们还有两个机会,一是到城里三个售卖点去购买,另外就是在这里等,等到未时之后,如果早先预定了国库券的主顾们没来,这些留出来的份额就可以转卖给他们。

这个措施,立即将主顾们引流引到了其余几处售卖点。而早先预定了国库券的主顾见到这火爆的场面,哪里舍得浪费这次机会,一概都早早地掏了钱,还有些跺着脚惋惜,当初怎么就那么“谨慎”,就没想着多买一点儿呢?

石咏这日特地没有在南书房走动,而是在城中各处观察售卖点的销售情况,因此见证了织金所自始至终的火爆,也见证了其他几处的销量是怎样被慢慢带起来的。自此他越发深刻认识到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一旦见到旁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普通人便也都愿意去试一试。在后世行得通的道理,在这个时空也完全一样。早先他选织金所,这一步真是押对了。石咏也盼着这一点能为贾琏加点儿分,虽然贾琏不在京中,可是这毕竟也还是他家的产业么。

到了未末,各处所余的份额已经基本上销售一空,只有极少量事先预定了的主顾往来来买的,登时被虎视眈眈留守在各销售点的人抢着买去了。

然而这个结果并不出乎石咏的意料——他确实花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来为此事预热、造势,但是结果证明了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九万张“国库券”,在开售之日的几个时辰之内,就在全城抢购一空,四十五万两银子稳稳地筹到了手。有了这个先例在,哪怕是往后这国库券再售卖第二期、第三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一定都不在话下。

消息送入宫中,雍正望着十六阿哥,点着头道:“小十六啊小十六,你教哥哥怎么说你……”

十六阿哥非常惶恐,站起来道:“臣着实不敢居功!这都是……”

雍正却径直打断了他的话,豪迈地道:“你这次干得漂亮!”

十六阿哥不言语了,这次皇帝以一个兄长的身份夸他,言语里满满都是自豪,令十六阿哥胸中感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旁边十三阿哥也微笑着点着头望着他,这令十六阿哥突然生出一些——归属感。他依旧是兄弟们中的一员,兄长们在为他的每一点成就而感到骄傲……

就这么着吧!——十六阿哥得了夸奖,心里舒坦,便狡狯地想:这儿既然没人想起石咏,那他也就不提了,让自己且先舒坦这么一回再说。

可是无论如何,石咏该被惦记的时候总是会被惦记的。四十五万两白银筹到,没过两日,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竟联袂找到石咏,两人脸上都是焦虑与愁容,彼此望望,谁也不想先开口。

待石咏问明原委,登时震惊了:“什么?这次筹的,仅仅是一个月的军饷?”

十六阿哥无奈地点了点头。

“原本以为到户部将各省赋税全部收上来的时候,缺口只是这么多,然而年羹尧急报入京,他眼下动用十万大军,同时岳钟琪所属各部正严守入川的关口,严防罗卜藏丹津入川。这么多大军,一个月至少是五十万两的军费。”十三阿哥严肃地说。

石咏低下头,伸手挠挠眉心,心想,当初为什么不留个心眼儿,再多筹五万两的?到这时都筹完了才发现不够,这……要想追加也来不及了啊。

可是想到这里,他突然觉得不对,登时抬头问眼前这两位:“怡亲王、庄亲王,西北大军的军费难道不该是有数的吗?怎么会一下子相差这么远?”

他知道原来户部估的军费是三个月五十万两,那样的话这次国库券筹的银子就堪堪够用了。可如今年羹尧报上来是一个月五十万两?这是……怎么回事?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两人对视一眼,彼此叹了一口气。十六阿哥开口道:“眼下平叛要紧,军费虽然紧张,可为了疆域安定,朝廷就算是勒着裤腰带,也得供着西北大军。”

石咏看了一眼眼前这两位王爷,突然明白了:如今雍正与年羹尧正是君臣相得的时候,雍正对年羹尧的要求怕是百依百顺。哪怕年羹尧开口索要的军费粮饷不合理,雍正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年羹尧——毕竟新皇登基没有多久,急需一场漂亮的大胜,平息边患,来证明新君的实力。

他猜得不错,之后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陆陆续续透露的“军情”里,或多或少地表明了这一点。尤其十六阿哥,对年羹尧很是不满,认为年羹尧这就是在挟势相要,甚至有以权谋私之嫌。可是在这节骨眼儿上,青海厄鲁特蒙古一乱,万一影响到喀尔喀蒙古,甚至科尔沁蒙古,那整个西北就全乱了。

因此十六阿哥只能在石咏这里发两句牢骚,出了这门,就一句话也不敢多说:他又不能带兵,又有什么权利对能带兵的将领说三道四的呢?

“皇上总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既然选择用了年羹尧,就用到底,相信年羹尧此人,在战场上一定不会令人失望。而罗卜藏丹津之叛,一定要速平。”十三阿哥转述了雍正的决心。

石咏自己就在南书房走动,有机会接触到雍正亲自朱批的奏折,因此知道十三阿哥所言非虚。就如前日里他在南书房曾经看到年羹尧上折,称他自陕西疾驰至西宁,一连十几个晚上没有睡觉,雍正便在折上直接批:“好心疼、好心疼!”

石咏当时见了便心想:这哪里是什么冷面王,分明就是个感情外露,甚至有时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皇帝。再想想后人读到雍正那几条肉麻死人的折批,“朕亦甚想你”,“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1,都是对年羹尧所写——可见雍正在此时此刻,的确是全心全意地信任且支持年羹尧,所以才会在听闻年羹尧的讯息之后,直抒胸臆地写下“好心疼”这几个字。

然而石咏却只心疼国库里的银子。

就在前几日,十六阿哥还曾说了一桩笑话与石咏听,说是年羹尧下令从山东运了十亩的白菜去西北。这原也无可厚非,西北苦寒,白菜耐保存,正好给士兵补充些菜蔬。岂料这十亩菜蔬全是供应年羹尧自己一个人的,且年羹尧食用这白菜,只食用最嫩的浅黄色菜心,外头的菜叶白菜帮子,都是直接扔掉的。

当时石咏就想,这般用度,就连皇帝也比不上啊,这朝廷供应的粮饷哪儿够?结果今日这军饷的缺口,就找上门来了。此刻石咏心里,当真有一万头异兽,奔奔腾腾地呼啸而过。

他原本提出这个“国库券”,只是为了解一时之燃眉之急,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只填了年羹尧那难填的欲壑,让年羹尧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得以满足?须知这国库券可是双刃剑,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可也是在透支国家的信用。一旦哪天这国库券真的没法儿兑付了,国家信用从此完蛋,事情可就难收拾了。

石咏板着一张脸,肃然将这道理向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两位说了。十六阿哥面上也流露出几分不平,十三阿哥却皱着眉头只道:“我可以以一己之身家性命担保,此次年羹尧一定能取胜,而国库从百姓处支的所有银两,也都可以还上。”

石咏与十六阿哥听着这话说得重,都吓了一跳。见十三阿哥如此,石咏也没有办法了,他只能道:“姑父,您先不要着急,不就是……不就是银子么?咱们总有办法解决的……”

十六阿哥与他对望一眼,两人都是同样的心思:找银子是没问题,只是这找银子的理由实在是憋屈。一时屋内情绪十分低沉。

十三阿哥轻声问石咏:“茂行,你头一期发了三个月的国库券,能不能接着再发第二期,第三期呢?”

石咏摇摇头:“原本计划就是等三个月到期,百姓们手中真金白银拿到钱了,彻底建立了对咱们国库的信任,然后再发第二期、第三期,如今若是贸然追加,只怕发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百姓届时会以观望为主……咦,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他忽然双掌一拍,对十三阿哥说:“姑父,我想起来了,京里这才发了第一期,咱们可以依样画葫芦,在江南和广东同样发上一期,江南筹钱快一些,下个月之前筹五十万两,而广东远些,下下个月需要的便在广东筹。三个月之后,京里的第一期到齐兑付,又可以再发下一期,这样一来,不就正好赶上了!”

十三阿哥额头见汗,口中唏嘘,道:“是呀,这的确是个法子——这钱粮简直一环套一环,跟催命似的。茂行,得亏有你,你说,怎么办吧!”

石咏想了想,道:“为了让国库券在江南与广东两处顺利发行,我建议,由两江总督与湖广总督直接过问此事。”

十三阿哥头一点:“可以做得到!”

“而且最紧要的是,江南与广东两处,三个月之内要缴的税赋,两位总督可以下令直接截留五十万两,留在江南和广东,以备三个月之后的兑付。”石咏提出这一点要求,就是为了保证第一期国库券的顺利发行与兑付。

江南与广东虽然富庶,但是两处百姓对朝廷的戒心却更深些。这两处不在十三阿哥等人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中间环节若有一个不慎,立即能让这刚刚诞生的“国库券”信用毁于一旦。

十三阿哥听说,抬起眼,盯着石咏盯了半天,道:“地方上能够截留赋税,这还是破天荒头一回。但是为了表示朝廷对此事的支持,我这里……先准了!皇上那里,也一并交给我,由我来说服。”

十六阿哥与石咏听说,无不精神大振。十三阿哥又问:“那两处毕竟不同京里,你一人也分身乏术,无法下到地方上去亲自主持发这国库券的大事,有什么法子能确保两处一定都能筹到足够的银子吗?”

石咏想了想,转向十六阿哥,问:“十六爷,您替我想想,认识不认识来自广州的皇商,最好是开钱庄、票号之类,做与钱相关的生意的,又有些实力的。江南那里我认识一位,这事儿交给他应当没问题。广州那边,您看看能不能推举一家有子弟在京城的,我来和他们谈。”

十六阿哥好奇地问:“谈什么?”

石咏笑道:“谈包销啊,这次要让他们承销所有的国库券,若是销不出去,他们就将没销出去的那部分吃下。这个就是‘包销’了。”

作者有话要说:1此处引用的两处雍正批语原文,都是对年羹尧说的: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

-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另外再摘两条,也是对年羹尧说的:

-朕不为出色皇帝,不能酬谢尔之待肤。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朕此生若负了你,从开辟以来未有如朕之负心之人也。朕一切赏罚,若有一点作用笼络,将人作犬马待的心,自己亦成犬马之主矣。

雍正还有很多好玩的批语,比如雍正元年湖广总督杨宗仁向雍正帝的请安折,奏折中雍正将杨宗仁奏称“奴才”用朱笔抹去,批改“臣”字,并在旁书“称臣得体”;

批石文焯折: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浙江有个叫王钧的道员要捐四万两银子修筑西湖附近的建筑。雍正批示:“让他捐,他若是不捐,朕便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他这些年做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出钱消灾好了。”当雍正发现自己记错名姓张冠李戴后,又批:“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错记名字,王钧做官名声好得很,误作马钟华了。惭愧,惭愧。”

是个性情中人。

第374章

石咏口中的“包销”, 是承销方式的一种,即请人代为向公众发行证券, 若是发不完, 承销方就得一口将没发完的全吃下去。

当然承销方自掏腰包买下的国库券, 也一样有利钱可以拿, 承销方也不会亏。而且作为承销方,京里多少会给一点辛苦费。但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对于这些皇商而言, 皇家所交付的信任, 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声誉,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江南那边, 石咏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薛家。如今薛蟠正在江南, 正好可以主持此事。广东那里因为有两个月的功夫,可以稍缓一步, 所以石咏拜托怡亲王庄亲王两位, 帮忙再物色一名常驻广州的皇商。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都无异议, 并由十三阿哥代为将此事禀报雍正皇帝,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石咏自去寻薛家留在京中的掌柜。那名掌柜在京中发售国库券的时候,就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已经给薛蟠去了信。如今这好事竟然找上门来了, 掌柜自然是满口答应,赶紧命人快马南下,将这天大的消息送往江南薛蟠那里。薛蟠那里立即开始准备造势。

石咏则安排将早先在织金所负责发售国库券的掌柜送到江南去指点,同时在京中开始印制统一规格的国库券和记录买家的账簿, 等到薛家准备的差不多,这些必备的东西也已经运到了江南,薛家便可以开始着手发卖。

在给薛蟠的信件中,石咏特地嘱咐这位“老铁”,千万尽量将国库券销给寻常百姓,千万别几家大户自己分销全部吃下了事。他知道薛蟠的脾气,知道这位很可能怕麻烦,做得出来这种事儿,而且说实话,五十万两,三个月的周转,薛家自己一家,可能也是拿得出来的。但这第一期是个面向百姓的窗口,一个渠道,力争通过这个渠道,让百姓树立一个“国家信用”的概念,这绝对比向几家大户“借钱”来得更有意义。

这边江南与广东的事一旦安排下去,石咏又以十三阿哥的名义,知会顺天府、江南、广东等地的官员,要求严防有人借此机会,制作仿冒的国库券,冒充国家信用,骗取普通百姓的钱财,一旦发现,则严惩不贷。

十六阿哥好奇:“你怎么知道会有人仿冒?”

石咏解释说:“只要有利可图的事,就会有人去做!”

十六阿哥半信半疑,也没往下追问,岂知半个月后,当真顺天府与江南等地都有人发现有骗子制作了仿冒的假券,兜售以骗取钱财。好在地方官得力,迅速处置了,并且在城市与富庶的乡村之间巡逻,通告百姓,所有的国库券都在官府附近定点发卖,不可能有人上门兜售,请广大百姓与市民千万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受骗上当。

这几个措施一出,各地借这国库券行骗的现象便基本杜绝了。

没几日功夫,江南那边送信过来,说是国库券销售一空,薛家本要包销的,可是实在是没剩下什么,所以薛蟠向石咏满满的抱怨了一番,说是下回这种好事,一定得给他多留点才行。

薛家售罄了五十万两面值的国库券之后,甚至不需要通过漕运将现银运入京中,只是通过自家钱庄调度,又动用了相熟的几家钱庄在京里的头寸,三日之内,户部就收到了这笔款项,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十三阿哥听说这五十万两银子入库的时候,正在写字的手都抖了抖,最后轻轻地叹息了一声,说:“这样的人家确实有能耐,只是以前都没有好好用起来。”

石咏想想也是,各地的钱庄票号,一旦树立了信用之后,便能够通过各处机构网络实现头寸的调拨,绝对胜过运送真金白银,几乎已经是后世意义上的“汇兑”了。只不过具体的他都不懂,便只能附和一两声,不再提其他了。

江南这边的国库券销售成功了一回,而广东那里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不用额外担心。石咏连轴转忙碌了好些时日,终于能放松下来,十三阿哥给他争取到了一日休沐。

这日他便抽空邀宝玉喝茶,顺便贺他乡试得中。

今年的乡试恩科,宝玉果然中了举人,算是没有白费他苦读多日,以及姜夫子指导的一片苦心。石咏见到宝玉的时候,见宝玉也没有过多欣喜,也未新添郁闷,显是心结已解,心态终于放平了。

宝玉则多谢石咏的安排,在临考前,姜夫子与石喻都帮了他很多的忙,指点了他不少需要准备的,好些事甚至是贾政夫妇都未想到的,这令宝玉极为感激,见了石咏赶紧连声道谢。

石咏赶紧摇手:“客气客气,你考举人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在京里,你再这样谢我,就太见外了。”

宝玉面上终于露出笑模样,不好意思地说:“都是石大哥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些事。”他低头呷了一口茶,这茶楼里没有上好的冬茶,眼下这茶盅里不过是寻常二等三等的茶叶,宝玉也一样喝得有滋有味。

“石大哥,我总算是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七八,又道是‘此事古难全’,我以前一味执着,不能放下身段去适应这世道,又明知愧对父母家人,心里着实难过。”宝玉说。

“而如今,我就只当这世上有两个我,一个我是父母的好儿子,老太太的好孙儿,承欢膝下,仕途上进,将来不会辜负了谁;另一个我,则只想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像石大哥说的那样,将这世上种种悲欢聚散,都一起记下来,留待以后,或许会有人明白我……”

石咏点点头,道:“宝兄弟,你须记住,世上不止你一人如此,也不止你一人在体会这样的内在冲突。只是像你说的,此事古难全。唯独看你的选择,是去勇敢地承担责任,还是追求内心的释放……或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的,只是你还未到那时候而已。”

宝玉:几个月不见,石大哥说话愈发深奥了。

两人坐在茶楼上谈谈说说,石咏也从宝玉口中听了几件京中的八卦。这时候有茶博士过来,对这茶楼上的客人说:“各位,有说书的先儿过来,想捡精彩的说上两段,各位,可会搅扰诸位?”

茶楼上坐了八成满,大部分都一叠声的叫好。石咏见宝玉没有异议,他便也没有出声反对。

便有个说书先生随身带了一只手鼓,走上茶楼,先是向四周团团作了个四方揖,老实地说了一段“各位都是衣食父母”,“有钱捧个钱场”之类的话。接着便抽出一支细细的鼓槌,在那面手鼓上“咚”的一敲,说:“老段子大家想必都听过,东周、三国、隋唐、两宋……这都不新鲜。今儿咱来给各位说个最是新鲜热辣的。”

“青海战事,诸位都知道吧!青海汉王罗卜藏丹津反叛,朝廷大军前去围剿,这奉旨领兵的,就是那一向威名赫赫的年大将军年羹尧!”

底下便是一起拍手叫好。更有人没口子的称赞:“年大将军,那是顶顶厉害的大将,以前的大将军王也没他厉害吧!”

石咏在一旁微吸了一口冷气,他着实没想到,这个时代竟会有这么大胆的说书先生,竟能拿这么“新鲜热辣”的“时事”来当说书段子当众说。

“年大将军原本在陕西驻扎,一听说青海有变,那是立即飞马疾驰西宁救援。岂料那罗卜藏丹津想要先发制人,他帐下有一名国师,据说有神机妙算之能,掐指一算,算出年大将军即将抵达西宁,立即禀报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道,哇呀呀呀,计将安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