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一旦承乾真的这样做了,自己恐怕会早死好几年,那些臣子会玩命的喷死自己。
以后谁提起自己也得骂上一句。
李承乾:“居然还有这样的办法,但要是真的做了。”
“这不把父亲往火堆里面推。”
唐朝的一众臣子幻想那种场面,要是李承乾真的这样做了,李世民要完蛋了,李泰也要完蛋了。
皇帝的位子说不一定要留给李承乾的儿子。
观众见多不怪了,这些内容早就看过了,甚至还有专门的历史小说。
叶枫:“李世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李承乾的谋反,他其他儿子的死或多或少都和他有关系。”
“李世民也并不完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世民逐渐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
“一个强大的帝王一旦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受苦受累的是老百姓。”
“我花了很长篇幅去讲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到大唐成为东亚霸主,老百姓从战乱的时代到和平安稳的时代。”
“这也是大家经常所听见到李世民,接下来就讲点不一样的李世民。”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初接触到李世民的印象是什么。”
叶诗琪:“初中课本提到他,老师跟我说他是明君,擅长于听臣子劝诫。”
其他观众也道:“我还记得高中文言文,李世民玩鸟被魏征看到了。”
“李世民将鸟藏在袖口,魏征故意不走在一边劝李世民,最后鸟活生生窒息死了。”
”我感觉李世民心肠真好,要是我直接杀了魏征。“
”李世民男一号,魏征就是男二号,两人的故事都是劝谏,魏征劝李世民,李世民生气但改。“
叶枫笑了笑,道:“李世民和魏征劝谏之间的故事组成了我们对李世民的第一印象。”
“劝谏可以分为这几种。”
“第一种,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你劝我不要这样做,我听从了你的建议不这么做了。”
“第二种,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你劝我不要这样做。”
“我听从了你建议停下来,但隔了几个月之后我依然去做了这件事。””
“第三种,我继续听你的劝谏,在众人面前夸奖你,但行动上我不改。”
“李世民的劝谏之路越到后面越接近于第三种。”
“贞观初年,李世民面对破碎山河,强大的突厥内忧外患之下李世民渴望别人劝自己。”
“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课本里面大多数有关于唐太宗善于听劝的故事也来于这段时间。”
“几年之后,李世民励精图治好不容易灭了东突厥,大唐也丰收了。”
“内忧外患没了。”
“李世民萌生了一种念头,努力了这么久,不应该享受了吗?”
“这就好比我们高中刻苦学习三年,认真努力听老师讲,认真努力做题,压抑的自己欲望。”
“结束完高考之后,自信满满的等待高考成绩。”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700分,压力没有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那就是好好玩。”
“李世民也是人灭了东突厥5个多月后,他征发民夫修建洛阳宫。”
“为以后的出游做好准备。”
“这个决定引起了大臣的反对,张玄素非常头铁,直接喷李世民,道:当年你攻下洛阳距离现在不过10年。”
“你之前还在骂隋炀帝修这么好的宫殿,劳民伤财隋朝才亡。”
“如今天下老百姓疲惫不堪,你却要重修洛阳宫殿。”
“你比隋炀帝还要坏。”
“李世民心里不舒服接受了他的意见。”
“一年之后,李世民重修仁寿宫了,又下令修洛阳宫。”
“臣子跑过来继续劝,李世民口头赞美臣子。”
“私底下命令大匠去修建洛阳宫,修完了之后李世民又觉得洛阳宫太豪华了。”
“下令把它拆了。”
“民夫心里有句妈妈批,该死的皇帝,你到是修还是不修。”
“李世民年龄越大他越加不愿意听劝了。”
“表现出口头上我赞扬你对我的劝谏,并且我也承认我的错误。”
“行动上也不耽误我享受,从李世民出游打猎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来。”
“魏征,马周等人连番劝谏都无法改变李世民想要享受的内心了。”
“古代的劝谏属于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建议,上位者有权力听或者不听,下位者却很难改变上位者的决定。”
“这是李世民在劝谏方面的改变。”
李世民:“我辛辛苦苦当上皇帝,天下大权在我手上就不能享受一二吗?”
“建几个宫殿,出去游玩不是吗?难不成后世的那些有钱人不玩。”
嬴政:“借口,全部都是借口,你之前修宫殿问题还扯我了,说什么秦始皇当年就是修宫殿而亡国。”
“我要引以为戒,现在怎么不说了。”
刘彻:“没错,你发动战争成本确实降低了,但战争终归是战争,我就不信你没有成本。”
李世民:“...”
叶枫:“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达了两份诏书。”
“第一份要求各地将脱离户籍的老百姓在一年内重新登记户口。”
“第二份,禁止老百姓有自残的行为来逃避劳役,也叫福手福足。”
“即使你自残了,你依然要承担劳役。”
“第一份诏书针对逃户,前面我讲了豪强和朝廷之间的关系。”
“老百姓对于成为朝廷的在册人员,关键在于朝廷对他们的压榨程度。”
“老百姓也不傻,如果当朝廷的老百姓生活要比当逃户更好。”
“那么,老百姓自然会选择不当逃户。”
“逃户问题能捅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也因为这件事情亲自下诏书,可见大唐的逃户问题较为严重了。”
“第二份诏书,李世民能亲自下诏要求天下老百姓禁止自残行为。”
“一样的道理,为了防止福手福脚的问题,李世民规定哪怕你自残了,也要接受正常徭役。”
“如果是隋朝理遗留下的问题,为什么贞观十六年之前李世民没有下任何一份诏书。”
“如果贞观之治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那么,自残的现象只会越来越少这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