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关灯
护眼

第95章 公开较量显心机,暗中布局为权势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金秋十月,霜叶飘零。在这丰收的季节,朱元璋按照惯例在皇宫设家宴,宴请皇室宗亲。宴席上,觥筹交错,气氛融洽。朱元璋看着满堂子孙,龙颜大悦,频频举杯。

朱雄英坐在父亲朱标身旁,恭敬地为长辈们敬酒。他注意到表弟朱允炆今日格外活跃,不断向朱元璋敬酒问安,言谈间颇有心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谈起了近来朝政,特别提到了朱雄英推动的商贸改革:\雄英主持的商贸改革已有成效,京城繁荣,百姓生活改善,可谓利国利民啊!\

朱允炆听闻此言,放下酒杯,面露忧色:\祖父,孙儿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微微点头:\但说无妨。\

朱允炆恭敬地拱手:\祖父,太孙变法虽有成效,孙儿也甚为钦佩。只是,如此大幅改革,恐怕会动摇国本啊。\他顿了顿,继续道:\古人云'以农为本',如今商贾过于活跃,农民弃农从商,长此以往,恐粮食无着啊。\

此言一出,满座俱惊。众人目光纷纷转向朱雄英,想看他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质疑。朱标眉头微皱,显然没想到宗亲聚会上会出现这种场面。

朱元璋的神情也凝重起来,沉思不语。作为出身贫寒的皇帝,他对农业有着天然的重视,朱允炆的话确实触动了他的心弦。

朱雄英放下筷子,不卑不亢地回应:\祖父,允炆表弟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子:\孙儿早有预料,特地整理了商贸改革前后的农业数据,请祖父过目。\

朱元璋接过折子,仔细阅读。折子上详细记录了商贸改革前后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对比:粮食产量不降反升;农具因工艺改良而更加高效;水利工程的完善使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农产品因商贸发达而价格提升,农民收入普遍增长。

\商贸改革的初衷,正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朱雄英解释道,\以商活农,以工助农。农具改良,使耕作更加高效;水利工程,使灌溉更加便利;商品流通,使农产品有了更好的销路和价格。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繁荣。\

他语气诚恳,逻辑清晰:\祖父常教导我们'民以食为天'。孙儿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绝不会推行任何损害农业的政策。商贸改革的目的,正是要让农民真正受益,让我大明的根基更加牢固。\

朱元璋听完,捋须沉思。他把折子递给朱允炆:\你看看这些数据,如何解释?\

朱允炆匆匆浏览,一时语塞。他没想到朱雄英早有准备,而且准备如此充分。

\孙儿只是担忧长远之计...\朱允炆试图辩解,但话音未落,朱元璋已抬手示意他停下。

\关心国事是好的,但也要实事求是。\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治国之道,贵在求实,而非空谈。雄英的数据详实,论证有力,而你的忧虑,似乎更多基于想象。\

朱允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只得俯首应是。朱雄英则谦逊地表示会持续关注改革的影响,确保农业不受负面冲击。

家宴之后,朱元璋独自思索着两位孙儿的表现。朱雄英实事求是,注重实际问题解决;朱允炆则更像个政治家,善于捕捉议题和机会。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但在治国理政方面,朱元璋显然更欣赏前者。

然而,朱允炆并未因家宴上的失利而气馁。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政治盟友——礼部尚书黄子澄,一位以刚直不阿着称的大臣。在朱允炆的暗中鼓动下,黄子澄上奏朝廷,指责朱雄英的多项改革有悖祖制。

\太孙殿下虽才华横溢,但近来所推行的诸多变革,恐有逾越之嫌。\黄子澄在奏折中写道,\尤其商贸改革,重商抑农,有违祖制;军器改良,大兴工坊,劳民伤财;教育革新,轻经重技,失教化之本。若不及时纠正,恐有伤国本。\

这封奏折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争论。一些守旧派大臣附和黄子澄的观点,认为朱雄英的改革过于激进;而那些亲历改革成效的官员则为太孙辩护,列举各项改革带来的实际好处。

朱标注意到儿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一日,他将朱雄英召至东宫,语重心长地说:\雄英,你的改革初衷是好的,成效也是显着的,但政治之道不只是做事,还要会做人。\

他叹了口气:\你表弟朱允炆心机颇深,善于政治手腕。如今他联合朝中大臣公开质疑你,已不再满足于暗中破坏。为父担心,这只是他政治野心的开始。你要更加谨慎行事啊。\

朱雄英恭敬地点头:\父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孩儿明白,治国不只是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处理好各方关系。孩儿会更加谨慎。\

朱标欣慰地拍拍儿子的肩膀:\好,你能明白这一点就好。你的才华和胸怀,为父从不担忧;为父担忧的,是你在政治斗争中的经验尚浅。以后多向为父请教,切莫单独应对。\

表面上,朱雄英对这场政治风波似乎并不在意,依旧专注于各项改革的推进。但实际上,他已开始重视这场政治较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他没有停止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商贸、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变革,用实际成效说话。同时,他也开始注重政治联盟的构建,与刘伯温、宋濂等开明大臣加强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建议。

\太孙殿下的改革利国利民,老臣全力支持。\刘伯温在一次私下会面中表态,\那些守旧派的指责,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殿下无需担忧,老臣愿为殿下在朝中代言。\

朱雄英感激地回应:\伯温先生高见,雄英铭记。改革之路注定艰难,有先生这样的良臣相助,雄英甚慰。\

除了朝中大臣,朱雄英还亲自接见了那些受益于改革的地方官员和商人代表,听取他们的建议,解决他们的困难,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