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关灯
护眼

第35章 村中闲话35五石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夫郎家的赘婿首辅!

第三十五章

黎光宗去府县学算账, 扒拉算盘珠子,当时刘花香可是吹了有一个多月,全村谁家不知道, 说府县有多好,黎三有多看重黎光宗, 两老口疼爱巴不得黎光宗去府县住那学东西。

如今四个月不,黎光宗悄没声息的回来了, 尤其刘花香黎二两口子还没咋亮,十五没过就匆匆忙忙赶着牛车走了,村里人就犯嘀咕出啥事了?

来一看黎光宗回来了,就知道府县怕是出啥事了。

要是说黎光宗因为过年惦记爹娘回来, 那该大年三十屋,如今这年快过完了回来啥?尤其黎光宗回来了, 刘花香两口子又走, 处处不劲。

隔了一就知道啥情况了。

黎二两口子赶了牛车回来,村里人遇见了问一句干啥去了,你家光宗回来了, 莫不是去镇上给孩子买好吃的了吧?瞧着当娘的心疼孩。

可去镇上不,一走这快三了。

“去什么镇上,我去府县讨道去了,杀千刀黑良心不是人的黎三……”

刘花香在府县受了一肚子窝囊,不是那种憋住的人, 府县是黎三地盘不好找人说,了村里原原本本说了,不怕村里人瞧她家热闹,只想村里人看清楚三房一家的面目就成。

“不要狗脸的玩意,府县一升米十四五文钱, 我送了十多年八文钱,当时送光宗过去还给他便宜了百文,结果这狗东西黑心肠烂肚子的和他那个娼『妇』婊子媳『妇』一起刻薄我家光宗,不给吃饭不给喝水,还让光宗洗衣刷完劈柴倒『尿』壶……”

刘花香说着伤心,擦着泪说:“不怕大家话,我们夫妻这么多年,村里人人知道贴着三房,可如今老俩口说我们不孝顺,送便宜粮还送出不孝来了,那恶人黎三还要告官,这是想让光宗坐牢啊,当小叔的这么毒害侄子。”

“衙役过来了,我们俩亲眼见的,要不是跑的快,光宗就没爹娘了。”

“我的命怎么这么苦,摊上这么个恶毒小叔子,分家了,还占尽了我们二房便宜,光宗就拿了他二十文钱,就二十文啊,这一家子歹毒的想害死光宗,害死我们二房一家……”

村里人可没听过这样的事情,就算兄弟闹不愉快起了龃龉,那没有说要送亲哥吃牢饭的,更别提黎二一家过去是贴过去送了不粮食的,这可歹毒的不成。

“当初分家时,你瞧着俩老的就知道了,偏心偏成这样,恨得黎大牙痒痒,要不是因为供小的读书,周周阿爹不可就那么去了。”

“可不是嘛,只是没想光宗好歹是个男娃娃,是黎家正经孙子,怎么当老的就做成这样。”

“两老的跟小的吃一锅的饭,不偏小的难道还要偏黎二?”

“那不送二房一家吃牢饭啊,太狠毒了。”

这倒是。二房着黎大疏远,那是想抱三房大腿,三房那是没话说,村里就是平日瞧不上刘花香的人说不出二房三房不好的话。

可这样的好,十来年的稻米,黎二还是亲哥。种种加起来,村里老人听了要叹,说府县的黎三心不正太毒了,别管他挣几个钱,这样的人根是坏的。

二房的事说了没半个多月,开春雪化了,村里人没时听热闹了——要干活做肥料,给旱田上肥。

旁人家的话听听就过了,自家地里的庄稼收成是紧要事。

黎大家院门白日敞开,旱肥料是简单,但村里人第一次上有心细拿不住的就爱跑黎大家看看,看黎家父子俩怎么做。上门学手艺,那可不空着手,就带一颗菜,几个蛋,是个好心。

贵的黎周周不收,像是地里种的白菜小青菜几颗蛋收了就成,还不收第二遍。

黎大家在村里口碑又上升了,尤其跟前半个月黎三告亲二哥坐牢这事比,那黎三就不是个人。没事大家伙骂一骂黎三。

刘花香特爱听,上肥上累了就要骂黎三,骂完干劲来了。

东坪村顾四家开始上旱肥料,不过顾四做的马虎,有些不信成。

等上完旱田的肥料,还没歇多久,全村从大枣村开始拉石粉,趁着春晴朗开始做水田的肥料,这一做就了五月初,肥料做完了,水田开始清理,然『插』秧种稻米了。

整个上半年没咋停下来,见的忙。倒是村口的王阿叔家不忙——他家没水田。过年卖豆腐倒是挣了些,可买不起一亩水田。

王阿叔羡慕人做水田肥料,下半年是好收成。村里人劳累了半年,这会捶着腰,嘴上说:“诶哟今年出了年开春现在就没咋停,你家还好,十亩旱田够吃够忙就成了。”

说是累,可脸上是,累怕啥,就怕一年头地里没啥收成。一想去年黎大家的粮食卖的钱,村里人上肥料时可有劲儿了。

“现在王二狗走了,攒攒钱过几年买几亩水田成,正好小田长大了帮得了地里的活,不然现在就算是有水田,一亩两亩还使,多了难不成靠你断了手的爹?还有你那个只会喊身子不利索的婆母?”

“小田如今身子骨弱,下不了地,只再等几年瞧了。”

村里人看出王阿叔脸上羡慕,好心肠的宽慰,说的是实情。地里活劳起来,成年男人累,更别提现在九岁的小田了。

“我瞧着小田乖巧孝顺坐得住,要是有黎二那关系送府县当个学徒,学个别的本事,不比在土里刨食强。”

“那糟心烂心肠的黎三亲侄子刻薄,你还想他帮小田?想啥呢。”

“没,我是说小田这身子骨其实要是有门路学个手艺轻巧点好。”

过年时,小田又得了风寒,家里『药』罐子『药』味不断,住得近的唏嘘,替王阿叔的日子发愁,以得咋过啊,不顶事的爹,整躺着不干活的婆母,还有个『药』罐子小田。

王二狗死的干净,王阿叔日子就是比以前好一些些。

“伯娘说了,我们家哪里有什么门路。”王雪嘴上说,心里却有个念头动了几分。

“咋没有,你不是会做豆腐吗,其实去镇上卖豆腐好。”

“别瞎说了,去镇上不租院子啊?啥要钱,要是入了商籍,那以可不好使了。”

几个婶子阿叔闲聊,没往王阿叔会动心想。王雪是动了点心,可一听入商籍就犹豫,没几,等『插』秧地里忙完了,王雪拿了块豆腐去黎大家。

院子门开着,堂屋的桌子摆在院子里。

黎周周见王阿叔过来,倒了茶送过来,两人就在院子聊,路过的人一眼瞅见院子里啥情况,不会『乱』嚼舌根。毕竟王阿叔现在是寡『妇』。

“周周,顾书郎有空吗?我有事想问问顾书郎。”

黎周周没应承,而是说:“阿叔你坐着等会,我去问问相得不得空。”

“好,成。”王雪站起来见周周进了堂屋坐下,他抱着茶缸没喝,有些拘束的『摸』着缸子。

这东西他知道,黎家先,是顾书郎琢磨出来的,现在村里家家户户茶缸,他家还是的瓷碗,虽然豁口了,但没必要花钱再买,省着些。

顾兆伏案写策论,写了半早上,有些卡,正从检查,周周进了里屋,顾兆便放下手里的笔,“怎么了?”

平日里他要是学习,周周很进来的,怕打扰他。

“王阿叔说有些事想问你,问你得不得空。”

顾兆站起来,左右动了动脖子,说:“正好松松筋骨,坐了一早上了,走一起出。”去牵老婆的手。

黎周周有些不好意,不过没松开。两人出去,顾兆见王阿叔坐在凳子上光侧影就看出局促,过去打了招呼,一同坐下,让周周坐着聊。

“王阿叔什么事?”顾兆没客套,有话直说,说完就走,王阿叔估计还轻松些。

王雪说:“我想问,要是我去镇上卖豆腐,算不算入了商籍?”

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末。大历朝如今管的没开国时严苛,那时候连年打仗,伤了根本,为了休养生息,大历朝的第一任皇帝商业打击严重,各种税目,制定了许多规矩,像是商人不穿丝绸、不穿精细的棉布类,穿着颜『色』不鲜亮,还有出行不坐人轿,只畜生代步。住的房子有规制,门头什么样,面积有严格的要求。

要是犯了,那就没收家产,充徭役。

那时候鼓励种田,开垦荒地,税率很低,农民可以免徭役,鼓励生产,像是男丁五亩水田五亩旱田,因为男丁可以打仗可以耕种,子、哥儿奖励田地。

上一个皇朝,子哥儿地位低下,生下来是没有田地奖励的。

经过两任皇帝时代,了现在的康景帝,着经商已经要求很松了。

“小豆腐铺子不算。”顾兆回答,“要是三代人连着做豆腐铺子那就算,亦或者是豆腐铺子做大了,买卖收钱的多,那算。”

王雪听了有些急,“那我婆母前做了,还有我在村里做了——”

“王阿叔别急,你在村里卖豆腐不算,要想去镇上做豆腐铺子营生,小买卖的话,先去村长处做个登记,你在村里有旱田,还是农籍,每年交够粮税就成。这样去镇上做买卖开铺子不再交人头税了。”

镇上、府县居住的百姓每年是要交人头税的。

“那要是家里没人种田呢?”王雪问。

顾兆说:“一,村长那登记挂停田。田还是王家的,只是暂时不耕种,每年交十亩田低的粮税,你可以在镇上粮店买或者来村里收。”

十亩田停耕的每年交的税还要多。

“应该有个两石。”

按照以前旱田一亩地一百五十斤的收成,十亩田就是一千五百斤,只需要交七十五斤的粮税就成。停耕,十亩旱田就有硬『性』规矩交多,算是惩罚。

这已经比开国初的惩罚轻多了,那会要是农籍停耕做小生意,直接是有罪要拉去打板子,然充徭役,或者罚粮。

“二就是改成宁松镇户,以只需要交人头税就成。镇上每年男税三十文,、哥儿税十五文。不过要是改了户,西坪村里的田就要收回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很有大浮动迁徙搬家的——除了战争、灾,不然的故土难离,跟政策有关系。

百姓守住一方地稳定耕种,国家安居乐意不会『乱』。

四处流窜那就叫流民,流民一起,就跟着就有山匪、草寇,国家就有『乱』的征兆。所以历朝历代皇帝不喜欢流民『乱』窜,容易出事情。

顾兆看王阿叔满面心灰意冷,说:“阿叔,你想带着小田去镇上卖豆腐吗?”

“倒、倒没这个想法。”王雪有些拘束,前有丁点的念头,现在什么没了,打散的干干净净,他放了茶缸,起身说:“谢谢顾书郎了,不打扰了,我、我还有事——”

嘴里客话说的颠倒三四的。

“王阿叔先坐。”顾兆开口喊了人,“你是担心小田身子不好种田吧?”

王雪本来要走,一听顾书郎开的口,愣是又回来了,低着头卷着衣口,说:“我是前几听人说学门手艺,让小田当学徒,就动了这个念头,小田年前又生了病,他身子骨弱,地里的干不来,家里没水田,就算攒着银子买水田了,可家里种不来,眼瞅着明年小田十岁了,没田没屋。”

“如今家里十亩旱田,不怕你们话,开春上肥料,我爹上了三四亩就不成了,我想偷个巧,可他不干了,难不成要害地里庄稼不上了?我不忍,就全干了,可干了田里的活,豆腐就做不了,一个人累死干死,没啥指望。”

王雪觉得日子太难了,以前王二狗在时他难,现在王二狗死了,依旧的难,“我就想去镇上卖豆腐成不成,在村里冷了,做豆腐,三个月就赚三两多的银子。”

那就是三千文,每月一千文,一赚三十三文左右。这应该是扣除黄豆成本,不然不上。周周前说,冬日里豆腐卖的好,隔壁村有人来买,两板的豆腐买空。

开了春,豆腐买卖就不成了,王阿叔每只做一板,赚的些。

王雪是把家里的底交代了,“我想着卖豆腐好些,力活我来做,小田做轻省的,比下地好,离镇上近,看病抓『药』方便。”

今年过年,小田风寒发热,把王雪吓坏了。雪路封死了,去镇上不容易,没大夫,是熬着守着等小田退热。

下父母心。

黎周周听了心软,看相。

顾兆给王阿叔算了笔帐,“去年我家旱田上了肥,十亩旱田一亩四石的收成,按着官价全卖出去是十六两银子,就算留一半粮食自己吃,有八两银子。农闲十一月过年开春的三月,满打满算五个月,卖豆腐就按四两银子算,一年有十二两,除去你家看病抓『药』开销,扣个四两,还剩八两。”

“这我还是算的松,不王阿叔?”

王雪点头,他家里开销没那么大,以前有王二狗吃食上费粮食,现在王二狗没了,吃不了八石的面,再说还有黄米。

“你去镇上,一月赚的按一两半算,有好有坏,咱们取平均,这样算下来一年是十八两银子,院子要租,你做买卖不小还要地段好,这样院子是四五两,平日开销吃的、还有粮税两石,零零总总算下来,和在村里差不多。”

“不过好处是在镇上,小田轻松,看大夫方便。”

本来王雪听差不多已经歇了心,可顾书郎一说话又有些心动,这样犹豫纠结,下不定主意。

顾兆不说套话,心给建议:“阿叔,你担心小田身体干不了庄稼活,不如送小田去东坪村赵夫子那儿读书。”

“读书?不成不成,我家供不起的。”王雪摆手,读书可贵了。

顾兆耐着心解释:“不是正经考科举,而是识字会写会算就成了,这样他学个一两年,可以去镇上或是府县问书肆、『药』铺、医馆缺不缺人。”

“你瞧,当年黎家三房同在西坪村没什么关系门路,为什么就在府县扎着根找了酒楼账房做学徒?”

因为识字且打工人啊。

如今农家子要么家里不舍得花钱送孩子学字,要么送去了当然不甘心给人打工当学徒,是奔着考科举的。而书肆、『药』铺、医馆这些需要识字干活的就比较稀缺很好找活,当然有家族传承,让儿子、孙子干活。

但说句实话,但凡做了买卖,家里有些积蓄比较富贵,是不愿让孩子在经商,是供孩子读书正经科举。

大历康景帝现在规矩:商籍两代可科举。

意爷爷爸爸不成,轮孙子就正常科举啦。

“这样王阿叔你可以继续在村里种田卖豆腐攒着本,等小田学成了去镇上当学徒找活碰碰关系,他要是日有出路学成了,你攒了本可以和儿子去镇上或是府县,若是他学不成,西坪村还有你不是?”

“反正如今小田在地里帮不上什么忙。”

顾兆说完了喝了口茶,润润嗓子。他瞧王阿叔已经听进去心动了,主要是小田这儿,豆腐手艺王阿叔自己一人做,还不让小田累着,那何苦把小田搭进去学豆腐,浪费一个劳动力,干点别的多好。

“阿叔,你回去再想想,问问小田想法,要是成了,我可以引荐小田去赵夫子那儿。”

王雪是听进去,他怎么没想这个主意?

当即感激的给顾书郎黎周周道了谢,回去走路上在想,是啊,当年黎三没法子科举,黎家里供不上,黎三是自己一人出门去府县说找活干,那是什么关系门路没有。

如今不种田下苦力,一年就有二十两银子。

他不要太多,小田挣个七两八两的就成了。王雪越想越是觉得成,还是顾书郎有主意聪明,回去没跟爹婆母商量,而是和儿子小声说。

小田太想帮阿爹做活,给阿爹减轻家里负担,可他还小没办法下地太久,累了病倒,还要花钱,如今听阿爹说读书认字去镇上找活干,便点头说他一定好好学。

王雪直接带小田找了顾书郎,一起去了东坪村赵夫子家交了钱。

因为小田只要认字,千字文百家姓这类基础启蒙,又不科举,赵夫子答应的痛快,是一两银子一年,不给别的礼了。

赵家想明年春想送赵泽试一试考生员,就是考秀。

钱不嫌多,当然乐意。

不过看在顾兆面子上,赵家旧的『毛』笔、废纸便免费让小田,起初练字而已,只求字迹端正、写就成。

等西坪村听村口王阿叔送小田读书时,又炸了一回。

王家院子关起门来,王阿叔爹婆母开始吵嚷起来,邻居这会听清,原来不是什么正经读书,小田识个字,以想去镇上找活干。

是,小田那身子板,下地不好使。

王家那俩老的还嫌一两银子学字贵,说找活不识字成啊。邻居心想:呸你的,镇上搬货卸货的下苦力,人要小田九岁的孩子?

再说了,王家挣钱的营生那样不是王阿叔来的?幸好,王二狗死了,王阿叔立起来了,钱还是王阿叔管,这倒没错,要给了那俩老货,父子俩可没啥活头了。

村里人看了几回热闹,王阿叔家里的事没多大兴趣,因为田里麦子熟了,该收成了。

沉甸甸的麦穗啊!

今年村里家家户户可上了肥的。

走在田头,瞧见地里庄稼,一张嘴裂了。

好啊,今年可是个好收成。

不敢耽误,唯恐老爷有什么变故,早了两赶紧收。整个六月中,西坪村百余户,凡是家里下田的,在田里扎着呢。

顾兆没读书,跟着爹和周周割麦子,别提一回生两回熟,今年他干的不觉得太辛苦——像去年那样背过去那种。

累还是累。

家里的骡子套上了车辕,顾兆割半亩,下午就去装麦子捆拉回院子。

来收成黎二还过来问要不要帮忙,黎大给拒了。自从黎二和黎三一家掰了,有几次是想上黎大门重新交好,不过黎大没给脸,以前怎么处,现在还怎么处。

几次下来,黎二知道不可。

几十年疏远了,黎二想好就好咋可?

村里人看在眼底,没人来劝和。劝啥啊?黎大没不住黎二的地方,黎光宗夜里『摸』回来还给煮了一缸红糖姜茶——刘花香自己说的。

黎大行的端,不落人口实,更别提如今村里家家户户得了黎大家恩惠,于情于理没人偏帮黎二,说一些‘底是亲兄弟不宜结仇’这种屁话。

麦子收回来,村里人是白忙、夜里忙,终于在月底收完、碾完、扬完去皮,七月初,家家户户今年麦子的收成就知道多了。

村里人如今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家多石?”

含蓄点的:“你家今年上几石的粮食?”

家家户户是收成好,没啥不说藏着掖着的,高兴的呲着大牙花子指头比划,有直说的:“一亩田你猜怎么着,四石两斗啊,四石两斗,我种了祖祖辈辈的田就没见过这么多。”

一亩地四百四十斤,那确实是好。

黎大家差不多,有个四百四五的样子,跟去年一样上两石四斗的粮食——多上了二三十斤。

村里其他人是,连东坪村偷着懒的顾四今年田里一亩有三百多斤,收回来顾四吓了一大跳,不敢在村里高声张扬,怕被人眼红闹事。

七月中送完了粮税。

登记的税官西坪村时,特意点的仔细,一一核,心里大惊,今年西坪村送的粮家家户户是翻了翻的。

可见不是个例。

再等几个月稻米下来了——

这可是大功劳,指不定府尊要往上动了。税官心里激动,他是第一个发现上报的,这份功劳自然不了他的。

再等等。

送完了粮,家家户户是没停歇,不敢停——咧着嘴的高兴,不觉得劳累,歇啥啊,赶紧干,把三四月做的水田肥料先给水田上完了,这下是卖粮。

卖完粮换了银钱,近村里小子、哥儿、丫头手里、兜里揣着一块饴糖吃。田氏更是找了媒婆给大牛张罗媳『妇』,说:“先让媒婆瞧着,好好给大牛踅『摸』个好的,等稻米收了,农闲时候我家还要盖屋,时候请村里人来吃席,顺的话,明年开春就结婚。”

可算是安排的头头是道。

两桩大喜事,盖屋、娶媳。

黎大家隔壁的王家要盖屋,是等十一月农闲。顾兆抽了个空去了一趟十里村朱秀家,扑了个空,今年朱秀农假没回来,因为明年春闱朱秀试一试考举人。

府县官学放假,可以不,留在官学读书。朱秀没回来,他家里的田地是父母妻子干的,不过半年时,朱秀双亲苍老许多,腰压弯了,明明二十出头的妻子,看着像是三十多岁。

顾兆放了礼,心里由衷希望朱秀明年中。

十月,稻米熟了,水田收成了。

西坪村家家户户又忙碌起来,去年没上肥的今年可是全上了,心急的等不住,先收了一亩田,上了称一瞧。

“五、五、石?!”

“爹,咱家的称是不是坏了?咋就五石粮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