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调戏大宋

关灯
护眼

第一百零八章 粮价上涨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调戏大宋!

县衙的效率这一次居然非常之高,第二天中午就给宁晏送来了种粮,而且还是老熟人周鸣亲自过来。

“周先生辛苦呀,令公子有恙在身,还劳烦您亲自过来。”

宁晏客气的不行。

带着嫂嫂,就连身体不适的大哥都前来迎接。

老朱很大方呀,直接给宁晏宋来了上千斤的粮种,让宁晏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佬的关怀。

“宁捕头,知行!客气,犬子已经无碍。”

跟两人见礼后,周鸣一本正经的挥挥手。

“县衙案牍库房为之一空,我这个老吏,也难得浮生半闲,听说知行庄上缺粮,就向县尊讨了这差事。”

说话间,周鸣脸色变得复杂。

他不过离开了县衙几天而已,去处理一下自家倒霉儿子被人揍的事,等他回到县衙,却发现整个县衙都变天了。

余杭县衙的秋察年年都是垫底的,这事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回自己不在,希望不要弄得太过难看。

周鸣抱着这样的心理,第一天回到县衙办公,结果直接傻眼。吏部评价余杭县衙今年的秋察为上上!

周鸣第一反应是,县尊花了多少钱,把这事办下来的。

直到看见曾堆积如山的案牍库房,空空如也,连老鼠都藏不下,周鸣才彻底傻眼,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等知道将这些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书处置一空的,居然是才到县衙没几天的宁晏!他更是直接楞在了原地

“想不到,知行居然有凤雏之才,是我有眼不识。”

周鸣神色复杂又古怪。

宁晏这个凤雏之才,这可是前参知政事,大宋执宰,名满天下的范相亲自夸赞正名。

只要宁晏日后不出现非常拉胯的行为,必定是前途无量。

这一点,从余杭县衙的县丞方敬和县尉高廉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之前对宁晏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现在只能闷着不吭声。

有点脑子他们都清楚,现在不能再给自己树这么大的敌了。

凤雏,又是凤雏!

老周你要是不提这茬,咱们还能是好朋友。

宁晏心里恼火,但是真没办法怪一脸真诚的周鸣。

人家内心是真的夸!

“县衙公务,不过是取巧,其实还有赖周先生教导。”

宁晏抱拳道。

一边跟周鸣寒暄,一边让人把那些种粮卸下来。

“教导之事,说起惭愧!知行就不要取笑了。”

周鸣挥手道。

“倒是我今天,是特意过来向知行请教。”

“嗯?”

向我请教?让我教你上青楼!

您都这个岁数就算了吧,也就你家倒霉儿子不上进,不然孙子都有了。

“知行在算学一道上,造诣极高。我周鸣一辈子老吏,庸碌而为,还请知行闲暇教导那混合运算之术。”

周鸣说道,眼巴巴的看着宁晏。

现在县衙流传着宁晏一手算学之术,那是出神入化,就连范相这种天下闻名的人物,都甘拜下风。

而正是靠着这一手算学,宁晏肃清余杭县衙历年的堆积公务。

明白了呀,老周这是感觉到有职业危机了。

余杭县衙堆积数年的文书,被宁晏一朝清理,这就显得老周很摸鱼。

责任心强的人就是这样,总喜欢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揽。

“周先生,这么说就见外了。你我同僚多年,知行现在也是县衙后辈,都是为县尊分忧,日后公务上,多多交流便是。”

宁晏还没说话,一旁的大哥宁皓,直接拍着胸脯答应下来,脸上甚至还浮现出古怪的神色。

宁晏能说啥!

等转过身,小心的凑近大哥埋怨。

“大哥,此事虽然不大,但您能不能跟我打个商量。”

“哈哈,知行,男子汉大丈夫,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我宁家大哥我英雄气长,二哥你君子气重,莫要让旁人小看我等。”

就为了装逼?

宁晏一脸狐疑,充分表示对这个说法进行保留意见。

“咳咳……周鸣此人,不要看他面上忠厚,实则一副穷酸狂傲,大哥我是个粗人,没少受气,嘿嘿,想不到,他居然有拉下脸来求我宁家人的一天。”

宁皓尴尬而又得意的小声哼道。

这才是大哥内心真正的活动吧!

宁晏:“……”

把周鸣带进屋,嫂嫂立即让云氏的人前来奉上茶水。

“今年大旱,州府都欠收,县尊现在忙于征收税粮,听说知行前来要粮,二话不说,拨了千斤,要知道,现在城中粮价上涨,可不像往年。”

周鸣原本还想多说几句,县尊恩宠巴拉巴拉之类的,喝了一口茶水,表情微微一窒。

明显他被宁家庄园上的粗茶,给愣住了,一时间不由愕然的看向宁晏。

“想不到,宁家竟然形式如此严重。早知道如此,我就向县尊多讨要一些粮。”

这……

读书人的思维,就是容易迪化……

那个,我们家形式严重,跟天关系真不大,主要是人。

一千多口子呀,生生吃垮的。

这事是没法解释了。

“城中粮价上涨?”

宁晏迅速的抓住这个敏感的话题。

“流民成群,自然会导致粮价上涨,上月斗米不过五十文,现在斗米已经上涨到七十文文。”

周鸣说道。

“此事县尊颇为头疼,粮税在即,倘若太过了,万一激起民愤……”

宁晏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到老朱现在脑瓜疼的样子。

旱灾导致欠收,大量流民涌进城中,流民总得吃饭吧,需求量一大,加上本来就收的新粮不多,自然就会影响粮价。

早知道这样,趁机囤积一笔粮食,现在一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我看刑!

宁晏赶紧掐灭掉这点心思,大宋的商人地位很低的,万一被哪个大佬当成囤积居奇的奸商给咔嚓了,那乐子就大了。

“余杭县历年都是丰收,只是一年欠收,应该不至于如此吧。”

宁晏有些狐疑。

要是这事发生在西北,倒也正常。

可现在这可是江浙鱼米之乡,才一年就熬不下去了?

但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周鸣的理解范围,也超出了身为三个县衙小吏的职责范围,于是,很快便无疾而终。

闲聊了一会儿,宁晏找了个理由告辞,让大哥去招呼周鸣。

自己则赶紧跑出来,刚才看见不少云氏的人,对着那些种粮流口水,可千万别让他们给霍霍了,不然宁晏哭都没地方哭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