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望春山

关灯
护眼

96、第96章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望春山!

96

定波县衙, 钱县令把薄春山叫了去。

“虽然现在外面正乱着,但你也不用草木皆兵,我听人说你让人去附近山上挖了许多石头存起来, 你这是提防若是打仗有人攻城?”

钱县令完全是用玩笑的口气,实在是连他听说后都觉得啼笑皆非。

“你的心是好的, 但用错了法子。且不说真打到咱们这来, 应天估计已经被拿下了,就算是为了对付倭寇, 他们可不懂什么攻城, 如果真有一天情况到了要关闭城门的地步,只要把城门关闭, 他们也无计可施。”

能把问题说得这么透彻,尤其又提到‘如果真打到应天’这种敏感的话,说明钱县令已经将薄春山视为心腹。

“下官也不过是以防万一。”薄春山有点窘。

钱县令倒能理解他这种心情, 实则最近这些日子谁不是提着心在过日子。外面的局势一天一个变化, 每次有消息传来,都让人觉得心惊肉跳。

可跳归跳, 他们到底也没到那个层次, 有些事情实在不该是他们该担忧的。

“不提外面如何,这些日子明州府下可不平静,我叫你来就是为了说这事,这是刚从递铺传过来的,你看看。”

县衙所接受的消息渠道都是通过驿站、递铺,大部分消息只传给地方主官看,下面人能知道什么消息,其实端看上面人愿意给你看什么。

不过因为薄春山是自己人,再加上最近是非常时期, 一些外界的消息钱县令倒是不会瞒着他。

薄春山接过来看后,脸色凝重。

这些日子明州府倒还好,相邻的宁州府已经乱成一片,那些倭寇们如雨后春笋一半在宁州府遍地开花。明州府临着宁州府,又有一片开阔的海岸线,如今战火已经烧到明州府了。

但由于卫所兵力有限,暂时只能扼守关卡之地,所以上面着令各地县衙警惕戒备。其实说白了,这纸公文就是告诉各地,由于兵力有限,现在上面只能管些紧要地方,你们自己提高警惕,若有倭寇踪迹,可报上来,至于会不会派人过来,要看情况,也就是说自求多福。

“其实你这么警惕也无错,定波太平已久,从来被上面忽视,若是真有倭寇流窜到定波,咱们也只能自救。”

钱县令感叹了一会儿,又道:“这样吧,从今日起,重点把守城门,往来进出之人都需盘查,以防有倭寇混入。至于城外——”

他停顿了一下,道,“你看人手是否充足,如果不够,还是把警示到下面各镇村,让他们自己提高警惕,若有倭寇踪迹迅速报上来。”

其实每个上位者做法都一样,以明州府的立场来说,哪里紧要自然着重哪处,于钱县令来说,下面的村镇不重要,重要的是县城。因为若是城破,他这个县官先就跑不掉,即使当时不死,失城对地方主官来说就是掉头的大罪。

所以钱县令这番言辞,明显是在告诉薄春山着重点应该在哪里。

不过确实也管不了,所有民兵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一百人。即使加上三班衙役,总数不过几百人,又怎么可能把这么大的县方方面面严防死守起来?

薄春山到底以前不过是个市井之徒,哪里接触过这种上位者的‘大局观’,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他面前,将大局之下的残酷纤毫毕现展露在他面前。

他情绪有些低落。

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就被顾玉汝现了。

“怎么了?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这些日子薄春山中午几乎不会回来,都是在外面一忙就是一整天。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命才最重要?”

他无缘无故,不会问这种问题。

顾玉汝想了想,道:“只要是人命都重要,虽说人命不分贵贱,但在很多人眼里,有些人的命就是比别人要重要。就好像现在若是有什么危机,在保护钱县令和普通百姓上,衙门里的人肯定会先保护钱县令。就比如我和其他人一同陷入危险,若是你,肯定会先来救我。”

她故作轻松地笑了笑道:“之前你还在开解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怎么现在倒自己想不开了?人力有穷时,你是人,不是神仙,也有做不到的事,你明明知道开解我,现在反倒自己钻起牛角尖。”

可不是如此?

比如说问出这个问题,比如说闹出存了许多石头这种有些可笑的事,这些日子薄春山看似挺正常,其实心中也有焦虑,这些焦虑就通过这些事反应出来了。

“你说的对,是我钻牛角尖了。”

他有些失笑,也有些惆怅,把钱县令说的话,以及通过递铺传来的消息,大致说了一遍。

这还是顾玉汝第一次见他这样,她心里分外不是滋味,上前来抱住他。

“我有时候挺后悔告诉你那个梦,可若是不告诉,我又怕大祸会降临,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如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只要做了,便无愧于心。”

顿了顿,她又放轻松语气:“其实我爹说你心中有大义,也没说错,你看钱县令只知道关键时候保护好县城,你还能想到县城以外的那些百姓。”

“我倒不是心中有大义……”

“你只是想,既然现在自己有能力做一点,那就做一点,但求无愧于心便罢。”她笑着看着他,眨了眨眼道,“那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该知道这是所有人的劫乱,你一个人扛是扛不住的。”

“既然一个人扛不住,那就让所有人都动起来,非常时期,不该敝帚自珍,也不该害怕百姓恐慌,而选择将消息隐瞒,有时候无知并不是福气。”

就好像当初的她,突然大祸降临,整个人都是懵的,估计城里很多人都是懵的,所以才死了那么多人。

“应该让百姓们知道事态严峻,让他们自强自立,民兵人力有限,但非常时期人人都可是民兵,是懦弱等死,还是保护家园,应该让他们自己选择,而不是一两个人替他们做决定。

“就好像这次的事,你担心县城以外的百姓安危,就该鼓励他们自己组建民兵,再在村里设置一处高台,若有倭寇来袭,便燃火以烟示警,这样一来不至于被人打到家门口才知道,也能让临近之人互救。还有之前不是挖了地窖?实在危险时,也可以躲在地窖里。”

薄春山一直默默听着,听着她用轻柔的声音来安抚自己,给自己出种种主意。

良久,他才长吐出一口气。

“要不是你提醒,我倒是忘了还有这些法子。”

“你不是忘了,你是太忙了,你忘了你这些日子有多久没睡过超过三个时辰了?”她有些心疼道。

这些日子她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除了帮他做一些琐碎杂事,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今天你既然这个时候回来了,下午就不要去县衙或是民兵团了,让自己休息半日。”

“还不行,”他松开她,又安抚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我得把这事布置下去,等布置完了我就回来。”

顾玉汝知道他这话就是安抚她的,他这一忙又是不等天黑不会归,不过她也知道不让他去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她这两日倦怠得很,不想说话不想动,总是想睡觉。

她算了算小日子,心里有所预感,但因为日子还短,这时候去找大夫把脉肯定看不出来,只能暂时按捺下来。

定波码头

齐永宁下了船后,就坐上家里来接他的车,往城里行去。

也不过几日,四处似乎又大变模样。

城门处排起两条长队,有民兵在挨个盘查,盘查无误才放行,队伍往前挪动得极慢,却无人抱怨什么。

车夫柱子解释道:“少爷你刚走没几天,县衙就下命城门要重点把守,过往行人都需盘查。据说已经有倭寇从宁州府流窜到明州府了,虽然咱们定波似乎还没见着倭寇的踪迹,但消息已经传开了,所以倒也没有人抱怨,毕竟是非常时期。”

“这些负责盘查的人,就是县里的民兵?”

柱子点头道:“这些民兵前些日子风头挺大的,不过也替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之前帮全县百姓挖地窖,最近又在帮下面各村建什么狼烟台,这几日下面又刮起一阵民兵热,让各村镇自己组织民兵民壮,县里的民兵团不光派人去指点,还派人送了不少兵器,咱们定波现在是全民抗倭了,就算真有倭寇打过来,我看也是送菜的份儿。”

柱子说得兴致勃勃的,显然对民兵们干实事非常满意,这种满意夹杂着一种安心,是在危局之下小老百姓还能偷得一份安稳的欣慰。

其实不光是他,最近外面闹倭寇闹得人心惶惶的,民兵们却站出来带着百姓干实事。百姓们不傻,他们知道民兵们现在做得这些看似无谓的事,其实都是在保护他们,所以格外的配合。

不然就像现在这样堵在城门外,换做平时早闹起来了,哪能像现在这么安静。

至于挖地窖那事,齐永宁是知道的。

像齐家这样的人家自然不会让民兵进家里挖地窖,但县里都在这么干,那些富户大户们自然也不可能干坐着,哪怕是以防万一呢?还是随大流的好。

不过最近县里生的这些事,齐永宁还真不知道。

盘查总算到了他们这,也没耽误什么,就放他们进去了。

透过车窗,能时不时见到街上有民兵巡逻。

他们统一穿着,身上都戴着皮甲,配以长/枪或是大刀,看起来威风凛凛的。路过之时,街上的百姓都报以赞叹钦佩的目光。

有那沿街卖茶的小摊,见民兵们来回已经巡逻了很久了,便端着茶免费请他们喝,民兵却是摇了摇头婉拒,似乎说了一句上面不允许还是什么,小摊贩只能无奈又把茶端回去。

齐永宁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他没让柱子直接往齐家去,而是围着城转了一圈。

这期间他看到了被他忽视的这些日子,定波县城生的种种转变,柱子见他对民兵很感兴趣,也说了不少关于民兵的事。

其中对现民兵团团长、兼新上任的典史薄春山格外夸赞。这柱子也是迟钝,说了半天,一直快到家门口,才反应过来他说了又说的民兵团长好像娶了顾家的大女儿,也就是少爷以前的未婚妻。

他整个人都木了,他是不是说错了话?

哑了半天,才趁齐永宁下车时,偷偷地看了他一眼。

少爷并无异常,也许少爷也没反应过来?

谁也没想到倭寇是在一个半夜来的。

当时县里这边并不知道,还是第二天清晨,城楼的瞭望台上有人看见了狼烟。

收到消息后,薄春山没有选择缩在城里观看情况,而是带了二十多个民兵,快马赶到出事的地方。

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加起来不过几十户人。

里正一见官府来人了,就赶忙道:“多亏县里早有警示,所以咱们村是有人巡夜的,现倭寇时,就有人鸣了锣,开始以为是什么贼人闯入,后来现锣声不对……”

这伙倭寇估计是流窜来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七八个人。当初让人巡夜时,里正说得格外严重,说若是遭遇倭寇可能会丢命,所以巡夜都安排的是些老人。

他们年纪大了,不怕死,觉轻晚上也睡不着,而且他们人老见得世面就多,虽然体力差点,但比年轻人靠谱多了。

种种考虑之下,村里才会安排老人来巡夜。

事实上这么做还真是做对了,当时有人现有人闯入,还以为是什么贼人,是一个老人现‘贼人们’的衣着不对,当即鸣了锣。

那锣声格外响,在黑夜之中能惊掉人心魂,倭寇根本没防备,以为杀了那个敲锣的,就能不惊动太多人,谁知道这边刚停,那边锣又响了。

有人边跑着敲锣,边喊着‘倭寇来了’。

听到动静的人,连忙也敲响家里的锣。

简直是一锣惊起万锣响!

到处都在响锣,人都起来了,还有人摸黑去把狼烟台的火点燃了。

锣声、人声,衬着那冲天的火光。

本来就是流窜过来的倭寇以为这里有埋伏,当即吓跑了。

最后的结果是村里一个人都没死,吓跑了一伙倭寇。那个因为敲锣被砍了一刀的老人,因为是摸黑砍的,也没砍中要害,如今被包扎了伤口后人虽还虚弱,到底人没死。

一个村的人就这么战战兢兢守了一夜。

怕倭寇杀回马枪,他们让年轻人妇人小孩都藏进了地窖,外面就留了几个自称是老不死的,一直守到天亮,村里才再次燃起狼烟,等着官府来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