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望春山

关灯
护眼

114、第114章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望春山!

114

时间进入六月, 又到了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因倭寇从海上来大晋多是借着信风,有熟知其规律的人便将倭寇来犯分为大小汛,三到五月是大汛, 九、十月是小汛, 可今年也是奇了,一直未见停歇。

定波由于地势原因,少了来自海面上的威胁,只用提防从宁州方向流窜而来的倭寇, 薄春山又把定波严防死守得紧,所以这些日子以来,虽陆陆续续有流窜倭寇进入定波, 要么是有去无回,要么就是吃惊当地抗倭形势, 不愿冒险又流窜去其他地方。

七月, 据说有大股倭寇从乍浦登陆,沿路烧杀抢掠, 侵袭各处城池。同时又有大量流窜倭寇汇集此地, 一同往苏扬二州劫掠而去。

这苏扬两地历来都是重地,又毗邻应天, 这股倭寇还未到苏州便被拦截而下,只可惜当地卫所竟然不敌倭寇, 不光被对方打得溃不成军, 还致使倭寇往四处流窜。

宝山、嘉定等地接连遭祸, 百姓死伤惨重,后倭寇又从太仓流窜至镇江、泰州等地,俨然逼近了应天。

八月,朝廷再三调兵遣将, 依旧没能阻止倭寇的步伐,一股为数三百多人的倭寇流窜至应天一百多里的地方,肆意抢掠了一番,扬长而去。

整个大晋震动。

其实朝廷不是没有兵力,只是被朝廷认为精兵——京三营其中之二,都被派往淮水以南和北晋聚集的兵力对持,只可惜左支右绌,顾住了前面,背后却受敌。

朝廷一开始是没想到寇患竟会闹得如此严重,肃王谋反自立为帝,俨然是朝廷当下最大的事,万万没想到小小番邦夷人竟能闹到天子脚下来。

朝野震动,举国恐慌。

隔了一日,年仅二十岁的康平帝下罪己诏,并收拢兵力,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以防止北晋军队越过淮水,暂时是按下要攻打颍州的心思,打算先把后院起的火灭一灭再说。

只可惜他想法虽好,却错估了南晋的军力,让朝廷素来倚重的京营,先是在肃王手下吃了败仗,折道去围剿倭寇也不太见成效。除了仗着军备优良剿杀了数百名倭寇外,竟致使有半数以上的倭寇逃出生天,逃窜至南沙一带潜藏,同时依旧有小股倭寇流窜在外,而京营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朝廷俨然进入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康平帝连续撤换两任东南剿倭总兵官,整个南晋陷入一片风声鹤唳的严峻之势。

与此同时,颍州。

肃王已在日前正式设年号开元,自称开元帝,野心可见一斑。

而李显耀等前来投效开元帝的一些南晋朝臣,也陆续离开颍州前往北平,这个由大晋建造了几十年,如今却便宜了北晋便宜了开元帝的国都。

李显耀为了陪伴开元帝,是最后一批走的。

临行前,齐永宁站在车架前,遥望淮水以南的那片地方。

他知道南晋暂时是无暇对付北晋了,这期间是北晋展的最好的时候,而他的前程和未来也都将在那里。

那个梦他虽还没有做完,但他知道这一世肯定跟前世不一样,南晋沉疴难起,蠹众木折,隙大墙坏,也许他很快就能回来。

顾玉汝肚子一天比一天大。

这些日子薄春山一直忙得厉害,有时候甚至不在定波,一连多日不见回来,他每次见到顾玉汝,都会吃惊一下。

按他的说法,顾玉汝的肚子迅速从面碗,变成汤碗,再变成面盆,如今小面盆已经不够了,变成了大面盆。

他用手在她的肚子上比划了一下,略有些感叹:“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生了,可我瞅你这肚子大的劲儿,哪像怀了个闺女,倒像是个臭小子。娘也说女儿没这么大,男娃比女娃的体格要大很多。”

顾玉汝嗔道:“你的意思是说,要是这次生了儿子,你要把我们娘俩丢出这个家门了?”

“那倒也不至于,我怎么舍得丢你,要丢也是丢臭小子。”还算他虽忙,但还没忘这家里谁才是大王,懂趣识趣那个劲儿一如既往。

顾玉汝拍开他的手,道:“谁也不能丢,要丢我先把你丢出去。”

她挺着肚子出去了,薄春山则摸着下巴,心想这人怎么肚子越大越凶悍。当然这都是笑语,实则薄春山难得清闲一天,自然打算在家里陪陪家人。

这些日子他忙成这样,也不是没有成效,已在三县之间择了个地处设立了巡检司。

如今已建砖城一座,暂时城里还很简陋,除了十几间公廨以外,其他都是营房和军事设施。不过从外表看去,却已似模似样,城墙高约三丈多高,有城门二处,城门之上有城楼,环城引水设护城河,俨然是一座小城。

招兵人数已经超过一千,如今正趁着最近定波还算平静加紧练兵中,于总旗那群人也还没回去,邵千户在收到薄春山受命设立巡检司的消息后,曾来信说先把人留着用,并未提让于总旗他们回去。

他见邵千户那边人手够用,自然暂时笑纳下来。

除此之外,他也没光只管着招兵建城,还顺着定波朝慈县姚县两地去的方向,修建了许多墩堡。这次是军事墩堡,在其中镇守的都为巡检司的兵,既为警戒也为安防之用。

总不至于再生附近有倭寇抢掠,还得临时调兵,事实上流窜倭寇由于人数不多,这样的墩堡十分好用,若有倭寇来袭,先观察人数,若是人数只有几人,附近两个墩堡的兵加起来就足够用了。

暂时墩堡的建设还没越过巡检司城所在方位,因为再往前就是慈姚两县核心区域,这两地因多有倭寇出没,有一处千户所镇守,名曰三山御守千户所,最近因薄春山到处建墩堡的行为,已经引来千户所的敌视,双方之间生过几次摩擦,暂时因为双方都有管制,还没打起来。

养了这么多人马,日常嚼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上面倒是也拨下了一笔银子,但杯水车薪。为了让巡检司可以自给自足,也是不想让他们总管上头要银子,兵部之后又下了一份命令,可给予新建巡检司一些屯田,供日常屯兵之用。

可田也得种,种了才有粮食,吴府台为了支持巡检司,从两季税粮中拨了不少粮食给巡检司,这也是经过户部允许的。除此之外,兵部还下了一批军备,俨然十分重视沿海各地新增建的巡检司,这让巡检司和地方卫所矛盾日渐更盛,这里暂不细述。

总之,上面下来的东西也就够养两三百人,至于你要多养人,自然要自己掏腰包。

薄春山现在就是自掏腰包养着这些兵,眼见民兵团的家底以及他自己的家当都尽数砸了进去,马上就快断饷了,最近他叫一个头疼,和地方卫所的矛盾他根本没放在心上,他在想怎么生银子。

难道再去找大户?

以前是地方上自建的民兵,找大户筹措点银子那是为了保护大户,现如今是朝廷正儿八经的巡检司,他是正儿八经的巡检使,再上门找大户筹措银两,那就是欺压百姓,刮百姓地皮,被人告上去,他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现在薄春山终于意识到,做官也有做官的不好,那就是没有以往的随性肆意。

……

吃罢饭,他躺平着跟顾玉汝闲聊,说起这件事。

顾玉汝想了想,这件事她还真没办法给他出什么主意,她倒是还有水力大纺机,可一来她没图纸,她之前摸索着跟玉娘学纺纱织布,就是想弄清楚其中原理,也好复刻出来。

只是此事因为她有孕被掳跟着又害喜,不了了之。

且就算现在真能把那东西做出来,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变现,想借着提高纺纱速度,以此来牟利,先必须要了解生丝的市场,还得有大量桑蚕丝,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

“你说,我要是去找苗家借点,苗双城会不会借我?”他突奇想道。

那次之后,薄春山倒也去过一次纂风镇,却是因抗倭之事而去,他怕有倭寇知晓纂风镇这处海门,借海门登陆,所以特意过去了一趟,交代让苗姚两家守好这处海门。

之后寇乱不断,他就一直再未去过,。

这期间倒也有不长眼的倭寇跑去了纂风镇,可以苗姚两家在当地的根深蒂固,这些倭寇刚进入纂风镇百里之内,就被苗姚两家察觉,甚至没让苗姚两家本家出手,倭寇就被当地百姓打死了。

是的,从表面上看去都是普通百姓,但这里头哪家哪户没有半夜搞过走私,见过大世面的百姓,自然不是普通百姓。

总之打死这些倭寇的功劳,最后还被算在民兵们身上,至于纂风镇,颇有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架势。<侠客行,李白>

“你借了,你打算怎么还?”

不同于薄春山的信马由缰,顾玉汝的想法就实际很多。

显然薄春山有点坑,他根本没想怎么还,听了这话,愣了一下:“要不等屯田种出来还他?”

现如今巡检司唯一的进账来源,除了朝廷拨银,就是那点屯田了,现在因为屯田的事,和地方卫所还有些矛盾,这里暂不细说。

反正顾玉汝觉得,薄春山现如今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就是朝廷给多少银子养多少兵,要么就是自己找一条财路,不然没有银子养这些兵,说什么雄心壮志国家大义都是假的。

很显然他不会考虑第一条路,这也是她之前为何会在水力大纺机上动心思的原因。

她想了想,把水力大纺机的事说了,也说了自己想摸清楚原理复刻的事。

“这又是你做梦做来的?”他斜眼睨她。

其实事情展到现在,两人之间就差那层窗户纸被捅破了,不过薄春山没有直接问过,顾玉汝也就没说。

所以她回应地很大方,点了点头:“算是吧。”

他摸着下巴道:“做生意的事我倒不懂,但如果说这什么纺机真能提高纺纱的速度,确实可借此牟利,只是咱俩都不擅长这个,还得找人来帮手,现在一时半会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以后再说,不过我会留心,找到的合适的人就跟你说。”

他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当下找苗双城借点银子最靠谱,至于怎么还,还是以后再说吧,总不至于还不了。

“我还是去找苗双城。”

作者有话要说:苗双城:呵呵呵呵呵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