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泪湿红尘

关灯
护眼

第四百零一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泪湿红尘!

——黑暗世道下的不屈抗争

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畏畏缩缩地站在一旁,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

在这些官兵的淫威下,他们显得如此渺小与可怜。

这时,杜甫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眼中满是哀求,声音带着哭腔:“官爷们呐,求求你们行行好,宽限我们几日吧,家中实在拿不出钱来啊!孩子他爹去当兵了,到现在都没音信,我们孤儿寡母实在是活不下去啦。”

为首的校尉瞪着眼,恶狠狠地吼道:“哼!少在这儿哭哭啼啼,没钱就别废话,今日这税赋,一文都不能少,必须交齐!若敢抗税,休怪我们不客气!”

年轻母亲仍不死心,苦苦哀求:“官爷,您就可怜可怜我们吧,孩子还小,这没了粮食,我们娘俩可怎么活啊?求您开开恩,再宽限几天吧。”

另一个士兵不耐烦地叫嚷:“少啰嗦!上头的命令,我们可不敢违抗!今天收不上税,我们回去也没法交差。你们要是再不交钱,就把你们家值钱的东西都搜出来抵税!”

杜甫看着这一幕,紧握双拳,浑身颤抖。

他内心极度挣扎,既痛恨自己无法立刻改变这一切,让这些百姓免受苦难。

又担心贸然行动不仅救不了这对母子,还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甚至给自己招来灾祸。

就在他内心纠结万分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前,声音颤抖地说:“官爷们,求求你们高抬贵手,能不能再宽限几天,我们大伙正在想办法凑钱呢。村里实在是太穷了,大伙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一个士兵抬手就是一巴掌,把老人打倒在地,骂道:“老东西,还敢顶嘴!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不交出税钱,有你们好受的!都给我听好了,再敢磨蹭,就把你们都抓起来!”

目睹这一幕,乌云滚滚而来,将天空遮得愈发暗沉。

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黑暗的世道所笼罩。

杜甫的内心翻江倒海,他恨不得立刻冲上前去,与这些官兵理论,阻止他们的暴行。

可他深知,自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贸然行动,不仅救不了这对母子,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

这种无力感,如同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刺进他的心里。

他痛恨这世道的不公,为何受苦的总是这些无辜的百姓?

回到长安后,那村庄里的一幕幕悲惨景象,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杜甫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坐在书桌前,窗外狂风依旧肆虐,吹得窗棂嘎嘎作响。

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凝重的面庞。

他将这些所见所闻都融入到了自己的诗作中,笔锋如刀,用文字描绘出了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

发出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抗议。

几日后,杜甫偶然结识了一位在朝中担任小吏的旧友。

他怀着一丝期待,向旧友倾诉了村庄的惨状,希望能通过他的关系,为百姓争取一些减免赋税的机会。

旧友听后,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嗫嚅着说:“子美啊,你有所不知,如今朝堂之上,权贵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整日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扩充自己的财富与权势,根本不会在意百姓的死活。

你想改变现状,谈何容易啊。稍有不慎,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你还是别插手了。”

杜甫听后,心中一阵失落,但他看着旧友那畏惧的眼神,又有些理解他的无奈。

毕竟在这黑暗的官场中,想要独善其身都难。

但杜甫并未就此放弃,他四处奔走,拜访一些稍有正义感的官员。

他来到一位官员的府邸,递上名帖后,终于得到了接见。

进入厅堂,官员坐在主位上,眼神冷漠地看着杜甫,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杜甫满怀诚意地讲述着百姓的苦难,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忧虑。

官员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动容,只是淡淡地说:“这些事,朝廷自有考量,你一个书生,还是少管闲事为妙。这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受苦也是常有的事,岂是你我能改变的?”

杜甫心中一紧,还想再争辩几句,官员却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那一刻,杜甫心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他不明白,这些官员为何如此麻木不仁,难道百姓的性命就如此轻贱?

尽管遭遇重重阻碍,杜甫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力量是否太过渺小,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真的能改变这黑暗的世道吗?

可每当他想起村庄里那些百姓无助的眼神,想起老妇人哽咽的话语,想起那对孤儿寡母绝望的哀求。

他内心深处的信念便愈发坚定。

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哪怕只是为百姓争取到一丝生存的希望,那也是值得的。

他的信念源于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源于他心中的正义与良知。

他深知,在这黑暗的时代,必须有人站出来,为那些无声的百姓发声。

在日夜的思索中,杜甫对社会制度和时代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意识到,大唐如今的困境,不仅仅是战争和赋税的问题,更是社会制度的腐朽与权贵阶层的贪婪所导致的。

租庸调制本意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如今却成了压榨百姓的工具。

战争的爆发,也与统治阶层的好大喜功、盲目扩张息息相关。

他不禁为大唐的未来感到担忧,这样下去,百姓的生活将愈发艰难,国家也将陷入更深的危机。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苦难,让正义的曙光,早日照进这黑暗的世间。

他要用自己的诗,为那些无声的百姓呐喊,让这世间的黑暗与不公,大白于天下。

哪怕这声音在这庞大的时代洪流中,起初只是微弱的呼喊,但他坚信,只要坚持,终能汇聚成震撼人心的怒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