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泪湿红尘

关灯
护眼

第四百零二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泪湿红尘!

——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百态

大唐开元、天宝年间。

正值盛世余晖。

长安,恰似那九天落下的明珠,傲立世界东方,散发着独有的风华,引得四方来朝,万邦敬仰。

白日里。

炽热的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朱雀大街。

地面被晒得滚烫,蒸腾起阵阵暑气,仿若置身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车水马龙,喧嚣之声不绝于耳,恰似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乐章。

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土在日光中肆意飞舞,仿佛是金色纱幔,为这繁华盛景添上一抹朦胧之美。

达官显贵的马车雕梁画栋。

车身镶嵌着精美的宝石,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恰似移动的琼楼玉宇。

车夫身着华丽的服饰,手中的马鞭轻轻挥舞,驱赶着健硕的马匹,招摇过市,尽显气派。

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恰似那孔雀开屏,炫耀着主人的权势与财富。

街边商铺鳞次栉比。

招牌幌子随风飘动,吆喝声此起彼伏。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上好的绸缎,便宜卖咯”,声声不绝,宛如一首激昂的叫卖交响曲。

富家公子身着锦衣华服,腰间玉佩叮当作响,仿若玉佩也在为这繁华盛世欢歌。

他们成群结队,肆意挥霍着钱财。

走进珠宝店,店内珠光宝气,他们随手拿起价值连城的玉器把玩,而后一掷千金,眼睛都不眨一下,只为博美人欢心。

那满不在乎的神情仿佛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恰似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迈不羁,却又多了几分纨绔之气。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街道的角落里。

贫苦百姓衣衫褴褛,补丁摞着补丁。

在烈日的炙烤下,皮肤黝黑粗糙,面黄肌瘦,仿若被岁月遗忘的枯草。

他们小心翼翼地摆放着自己仅有的几件粗糙手工艺品,或是些许干瘪的蔬果。

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惶恐,恰似惊弓之鸟,每一个路过的身影都能让他们心头一颤。

他们眼巴巴地望着过往行人,满心期待能换来几文钱维持生计。

可常常是一整天过去,也无人问津。

他们只能无奈地叹气,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偶尔一阵风吹过,吹起他们凌乱的头发,更显凄凉,恰似那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整座城市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之中。

酒楼里,烛火摇曳,酒香四溢,仿若人间仙境。

文人雅士身着锦绣华服,衣袖随风轻轻摆动,吟诗作对,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好不快活,好不清雅。

然而,在这繁花似锦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难以言说的民生疾苦。

彼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

社会矛盾如暗流涌动,日益尖锐。

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恰似朱门与寒门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

百姓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还要应对连年的天灾。

暴雨如注之时。

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砸在破旧的房屋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若战鼓轰鸣,敲打着百姓的苦难。

很快,一些年久失修的房屋不堪重负,“轰”的一声轰然倒塌,扬起一片尘土,仿若历史的尘埃,掩埋了无数平凡人的生活。

屋内的百姓惊恐地尖叫,在泥水中挣扎,试图抢救出一些仅有的家当。

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恰似一曲悲怆的命运交响曲。

洪水裹挟着泥沙汹涌而来。

所到之处,庄稼被无情卷走,只留下一片狼藉。

农民们望着被淹没的农田,欲哭无泪,那是他们一年的希望啊。

浑浊的洪水倒映着他们绝望的面容,仿若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

旱灾肆虐之际。

土地干裂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口子,仿佛大地在痛苦地呻吟,诉说着无尽的苦难。

牲畜们干渴难耐,瘦骨嶙峋,有气无力地瘫倒在地,发出阵阵哀鸣。

干裂的土地上,是它们挣扎过的痕迹,仿若大地上的伤痕,触目惊心。

整个大唐的根基,在这重重危机之下,正悄然动摇。

杜甫,这位心怀天下的诗人,就生活在这看似繁华的长安城中。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恰似那展翅欲飞的鲲鹏,志在九霄。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他四处奔走,渴望得到赏识,施展自己的才华,却屡屡碰壁,恰似那折翼的飞鸟,困于樊笼。

在这漫长的求仕之路上,他目睹了太多的不公与苦难。

心中的使命感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从未熄灭。

这一日,阴霾沉沉地笼罩着长安城。

铅云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压抑,仿若一幅灰暗的水墨画。

城中的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沉闷的气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杜甫独居在客栈那狭小昏暗的房间里。

破旧的窗棂透进几缕微弱的光线,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若时光的碎片。

他静静地坐在窗前,透过那模糊的窗纸,望向街头巷尾。

只见百姓们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的脚步蹒跚,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艰难,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苦难,恰似那负重前行的蝼蚁,渺小而又坚韧。

杜甫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一阵绞痛。

他想起了自己一路所见的景象:路边饿死的灾民,瘦骨嶙峋的孩童,被迫卖儿卖女的父母……

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地刺痛着他的心。

他站起身来,眉头紧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这天下苍生,究竟该如何是好?我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大唐的未来又在何方?”

踱步间,他时而停下,眼神空洞地望向远方,仿若在寻找那遥不可及的希望。

时而又烦躁地抓抓头发,内心被复杂的情绪填满。

他为百姓的苦难而悲愤,为自己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而无奈,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忧虑。

他深知,大唐如今看似繁荣,实则已危机四伏,若不及时革新,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自己,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却无力改变这一切,这种无力感让他痛苦不堪。

终于,他疾步走到桌前,右手紧紧握住毛笔,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下笔时力度极重,仿佛要将心中的愤懑都倾注于笔尖。

笔锋游走如龙,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气呵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短短几句诗,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向社会的不公。

在这简单凝练却又力透纸背的诗句中,他将那令人发指的贫富差距和世道不公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朱门之内,权贵们肆意挥霍,酒肉堆积如山,腐臭之气弥漫。

朱门之外,无数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甚至被冻死街头。

仅仅一墙之隔,却是天壤之别,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而其中的悲凉与无奈,又岂是言语所能轻易表达。

诗作完成后,杜甫长舒一口气,目光坚定地凝视着手中的诗稿。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在向这个不公的世界宣告,他绝不会就此沉默。

他深知,这几行诗句,承载着无数百姓的苦难与希望,是对社会黑暗的有力控诉,更是为苍生发出的呐喊。

在杜甫完成这首诗后的一段时日里,长安城依旧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与暗藏的危机之中。

一日,杜甫像往常一样,怀着沉重的心情在街头漫步,试图在这市井喧嚣中寻找一丝慰藉,也盼着能寻得一些改变现状的契机。

行至一处书肆,店内琳琅满目的书卷散发着墨香,在这满是烟火气的长安城中,独有一种宁静的氛围。

杜甫踱步其间,正专注于一本古籍时,身旁一位年轻书生也伸手去拿同一本书,两人的手不经意间碰到了一起。

书生连忙道歉,杜甫抬眼望去,只见这位书生面容清俊,眼神中透着一股求知的热忱与对世事的关切,与自己竟有几分相似。

一番交谈之下,杜甫得知他名叫李逸,虽出身平凡,却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对当下的社会乱象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找到了知音,一段奇妙的缘分就此展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